关灯
护眼
字体:

考古中国: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_岳南/杨仕【完结】(4)

  中华文明源于西方?(2)

  1950年10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考古事业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通过对中原、西北、东北、西南、东南一系列文化遗址的发掘,翔实的出土资料否定了法国人约瑟夫·德·歧尼和波堤埃等提出的关于中国文明之源来自西方的学说。中国史前和早期历史的发现、发掘和研究,终于在全世界的考古学领域内占据了自己应有的位置。

  风流皇帝与“遮羞山”之谜(1)

  新的一年开始了,对于赵其昌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在大学时代学的是旧石器、新石器、甲骨文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以及秦砖汉瓦、魏晋碑刻、唐宋诗文等等,一下子转到明朝,真是个新课题新工作,必须从头开始。  他在导师夏鼐的指导下,进行了几个月的实物与史料研究。已掌握的中国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物表明,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不仅有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实物出土或遗留下来,并有许多古遗址和古墓葬,尤其是古城遗址和帝王墓葬更是屡见不鲜。  西安曾经是11个朝代建都的地方,周围有周、秦、汉、唐时期帝王墓72座,仅唐代就有19座。洛阳为9个朝代建都之地,东汉13个皇帝就有9个将陵墓建在洛阳,五代十国时期的7座帝陵也在此处。南京亦有9个朝代建都,并以六朝古都著称于世,六朝为汉唐过渡阶段,历经300余年,其帝后王侯陵墓共71处,已有31处在南京近郊和丹阳一带发现。北宋的9个皇帝,除徽宗、钦宗被金人所虏囚死漠北外,其余7个均在河南巩县入葬,加上赵匡胤父亲的陵墓,谓之“七帝之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只有元代帝王墓葬仍是一个难解之谜。因蒙古贵族盛行“深葬不坟”,所以葬地无处寻找。史书记载:“其墓无冢,以马践蹂。”即埋葬之后,万马踏平,不留痕迹。  赵其昌当前研究的重点自然是明清两代帝王陵墓的史料。他几乎跑遍北京各大图书馆,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查找着有关的资料。《明实录》、《大明会典》、《明史》、《国榷》、《日下旧闻考》等经典他一一仔细揣摩,连明清人的笔记、野史,都尽可能一一翻阅。他要弄清众多的帝后、王侯、嫔妃和各种陵墓的建筑形制、布局规格、祭祀礼仪、埋葬制度、随葬器物,以及帝王墓葬的发展演变过程,尤其是地下建筑的形制。遗憾的是这最为关键的一环,文献史料却极少记载。要想弄清皇陵真相,就必须做实际的探访和勘察,舍此别无选择。  积雪消融,枯草微露,走出巨大的皇家陵园,立感悲怆凄凉。辉煌的明楼、大殿、宝城,俱已失去原有的风采雄姿而变得满身疮痍,残垣断壁、荒草凄迷,一代豪华璀璨的建筑群,已经成为一片废墟。“昔日皇陵胜地,垒垒荒冢伴斜阳。”工作队的几位同志来到长陵管理处,开始了调查和访问。他们白天一座一座陵墓仔细查看,晚上走访当地老乡。十三座皇陵,想要找到一点线索,真如大海捞针。  经过几天的探访,工作队决定把目标重点放在献陵。  献陵位于长陵西侧一华里的黄泉寺山下,埋葬着朱棣的长子朱高炽。陵园规模较小,距长陵地域最近,入葬时间上前后紧接,从发掘工作考虑,如果试掘,以献陵最为合适。它不仅埋葬制度、地下建筑结构等有很多可供参考之处,试掘之后还可以直接把设施、人员拉到长陵,工作、食宿解决起来都比较方便。于是对献陵开始了第一步工作:查阅史书,收集资料,实地勘察,寻找线索。  朱高炽47岁当上了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改元洪熙。可他只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10个月,就一命呜呼了,死后谥庙号为“仁宗”,葬于献陵。  把朱高炽称为“仁宗”,这“仁”字用得倒也确切。对于一个封建帝王来说,像他那样关心百姓疾苦的实在不多。洪武二十八年,他由祖父朱元璋亲自册立为燕王世子。朱高炽文笔华美,诸王世子中无人能与之相比。朱元璋时常让他帮助自己批阅奏章,而朱高炽选批最多的是那些关于百姓生活的,特别是各地上报灾情的奏疏,他总是立即让爷爷过目,朱元璋曾不解地问他:  “怎么你选的尽是些上报灾情的奏疏?”  “孙儿觉得民以食为天。现下有的地方闹灾,民不聊生,乃是最急迫的事情,才请皇爷优先处理。”  “唔!”朱元璋点点头,又问:“尧在位时闹了几年水灾,汤时七年大旱,百姓又靠什么活下来的呢?”

  风流皇帝与“遮羞山”之谜(2)

  “靠的是尧、汤圣人有恤民的政策。”  朱元璋听后大喜:“你这孩子虽然生长在深宫,却关心民间疾苦。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出身,深知民间疾苦,建国以后,实行了一些较开明的政策,经济得到复苏,国库也颇为殷实。但朱棣好大喜功,频繁地进行大规模征战,加之建都北京、疏浚运河等浩大工程,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朱高炽登基当天,第一道命令就是追回第七次下西洋的郑和远洋船队,召回在交趾采办珍珠的中使和在西域买马的官员,并停止为皇宫采购、烧铸、供应等一切花钱的勾当。可惜这位雄心勃勃、一心强国富民的皇帝在位仅10个月,无法实现其抱负了。  献陵和其他各陵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在恩殿和明楼之间有一座小山相隔,把陵墓切割成两块。如今前方大殿已不存在,仅留有山后一片残破的建筑。赵其昌率人在山后的明楼和宝城内外查找线索,仔细辨别,分析当年入葬的隧道口可能留下的痕迹。明朝陵墓制度,一般是宝城内用厚实的黄土填满,并筑起高大的宝顶。但献陵的宝顶却掩埋不住宝城内墙,显得极为简单和寒酸。  近半个月的勘察仍无线索,工作队开始分头探访。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得知附近村里存有祖宗留下的《陵谱》,据说上面记载有陵墓的建筑和入葬经过。这些村庄大多是由当年的守陵宫监发展而来,有秘籍存留也许可能。当赵其昌查访三天,终于从当地一富农家中借来《陵谱》时,却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所谓《陵谱》所记全是臆说传闻,毫无史料价值。  《陵谱》中关于献陵的记载:  ……仁宗朱高炽为太子时,每日在宫中游荡。其时,宫中规矩,凡夜晚宫中妃子门口挂红灯,太子方可进入。挂绿灯,表明内住长辈,不得入内。  一夜,朱高炽游宫,见一楼内窗棂上挂着红灯,便喝退侍从,径直入楼。待其宽衣上床后,却见床上竟是姨娘……  此事在皇宫里哗然传开,或曰太子对比其年长几岁之姨娘早有此意。当夜,是其事先将姨娘房门绿灯摘下,于窗棂之上换成红灯;或曰姨娘早对太子有情,是其亲摘绿灯,换上红灯……  仁宗皇帝驾崩,其子朱瞻基命人将父皇陵墓建于小土山后,使石碑殿堂及明楼宝顶互不能见,意在以小山将父皇仁宗与其姨娘之丑行遮掩。故此小山谓之“遮羞山”……  老乡们自然不会知道,据文献记载,这座陵墓的建造形制实则与风水有关。皇家园陵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选择“龙脉”,这起伏的山丘就是“龙脉”的象征。献陵建造时,因这小山形如几案,是作为“龙脉”而完好保存下来的,史书上称为“玉案山”,殊不知风水反给这位仁宗皇帝蒙上一层不白之冤。  史书缺乏记载,《陵谱》只能当作饭后谈资,面对一座座巨大的陵园,却找不到一点可供科学方法发掘的线索。时间一天天过去,吴晗、夏鼐不断派人前来询问,工作队员心急如焚。  正当工作队一筹莫展时,两位全副武装的公安人员却找上门来。原来工作队被当成盗墓的了。这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插曲,却给工作队带来新的启示:能不能从被盗的墓葬中发现点线索,或者从盗墓者的口供里判断陵墓玄宫的结构?主意商定,工作队员再度分头行动。赵其昌去曾经被盗过的万贵妃墓地寻觅踪迹,于树功则干脆去了监狱,想从盗墓者口中探出蛛丝马迹。只可惜,两路人马都无功而返。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