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黑洞是地宫入口?(1)
正当工作队困惑着找不到头绪的时候,吴晗和夏鼐有了新的想法,就是把定陵作为突破口。因为第一,定陵是十三陵中营建年代较晚的一个,地面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将来修复起来也容易些。第二,万历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做了48年皇帝,可能史料会多一些。 定陵虽是明代陵墓中建成较晚的一个,至今只有300多年,但风雨剥蚀、战乱兵燹,使这座巨大陵园残破不堪。高大宽厚的朱红色外罗城【6】早已荡然无存,陵墙两处倒塌,那辉煌的象征皇帝权力与威严的黄色琉璃瓦大殿,只残存几排柱础石,似乎在向世间诉说着所经历的劫难。 据史料记载,定陵曾遭受过三次大火的焚烧,以致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清军入关后,对明陵进行了大规模破坏,并放火焚烧了万历帝的定陵和天启帝的德陵。 此前不久,李自成率大军逼近京城,从柳沟入德胜口,因居庸关守将投降,十三陵被起义军攻下。李自成下令焚烧十三陵大殿,捣毁定陵、庆陵、德陵宫墙与宫门,整个十三陵“砖石遍地,大火三日不绝”。 顺治四年(1647年)以后,清朝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为缓和民族矛盾,安抚明朝遗老,说江山并非得自朱明王朝,而是取自李自成之手,还对明陵进行了一定的保护,设陵户、给赡田、禁樵采,并对崇祯的思陵进行了修葺。乾隆五十年(1785年),高宗弘历在明成祖朱棣的“神功圣德碑”碑阴镌刻“哀明陵十三韵”,略示对明代帝王哀悼之意,并对曾经遭到破坏的定陵、德陵进行较大规模的修缮。 经工作队考察,所谓乾隆帝对十三陵的修缮,只是利用旧料,拆大改小而已,这在定陵的恩门、恩殿遗迹中反映最为明显。而天启皇帝的德陵,史料虽记有修缮事宜,但实际并未动工。 民国初年,陵区附近一家姓郭名五的接替陵户,负责十三陵的看管和保护。政府除免其租税外,每年尚略有补助。当地一个闲汉王某感到护陵的差使有油水可捞,便找到郭五要当陵户,遭到郭五拒绝后,王某恼羞成怒,趁夜深人静,提一桶煤油悄悄来到定陵,把油泼在恩大殿上,放火焚烧。顿时,烈焰冲天,映红了整个陵区,方圆数十里可见烟火升腾。 三天后,恩殿就变成了一堆灰炭。王某嫁祸郭五未成,自己反吃了官司,暴死狱中…… 赵其昌忽地又想起了《文物参考资料》月刊中一段令人难忘的记载: 1948年岁尾,清华、燕京两所大学已先于北平解放了。一日,解放军某兵团政治部主任来清华作形势报告。有学生问: “大军为什么还不对北平发起攻击?一旦攻打,对保护古都有什么打算?” 主任回答:“我们随时都可以打下北平。但是为了保护古都,尽可能减少损失,我们敦促傅作义将军和平谈判。万一非打不可,我党中央已严令部队保护文物古迹。” 不几日,设在城外的北平军事接管委员会文物部,特地派人来清华园访问营建系主任、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教授,请他把北平的重要古建筑在地图上一一标出,以备万一和谈不成,在攻打中宁可多流血也不能损毁古都。 没过多久,北平和平解放,京城安然无恙,大军挥师南下和西进前,党中央又派人来找梁思成指点全国文物古建之处,梁思成教授立即组织建筑系教师夜以继日编出一本长达百页的《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供大军沿途参考。 赵其昌手提考古探铲【7】,又到宝城外侧,铲开一堆杂草和尘土,仔细辨析外罗城城墙的残迹。在十三陵全部陵宫建筑中,唯有嘉靖皇帝的永陵与万历皇帝的定陵建有外罗城,其他陵宫则没有。史料记载:永陵建成后,嘉靖皇帝前去巡视,他登上阳翠岭,往下一望,见只有明楼、宝城一座,便问督工大臣:“陵寝这算完工了吗?”言下之意自然是不满。大臣见皇上不甚满意,赶忙说:“还有外罗城一座未建。”自此之后,就日夜赶工加筑外罗城,定陵的建筑全仿永陵,因此也筑有一道庞大的外罗城。
城墙黑洞是地宫入口?(2)
外罗城原有朱门三孔,门楼重檐,上覆黄瓦,镶有山水、花卉、龙凤、麒麟、海马、龙蛇图像,约在康熙四十三年之后渐被毁坏。时至今日,这外罗城墙遗址也埋在黄土之下,只有一道朱红色的内罗城墙,历经沧桑劫难,一直忠心耿耿地守护着它的主人。 赵其昌扛起探铲,来到宝城墙下,自东向西仔细察看。7米多高的城墙,虽经300余年风雨剥蚀而变得残破,但仍不失它的威严。 自古以来,建筑都包含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古罗马巴勒登山丘上的凯旋门,无疑是奥古斯都伟业的象征。尼罗河畔那古老硕大的金字塔,则是法老权势的辉煌杰作。而欧斯曼大刀阔斧拓出的巴黎宏伟的协和广场和放射形道路,则更是为了炫耀拿破仑帝国的盖世雄风。面对这道古貌尚在、雄风犹存的朱红色城墙,似有一股巨大的震慑力直射而来,它同雄伟的故宫一样,显示着自己坚不可摧的力量和永恒的权威,人类在它面前顷刻变成渺小。 赵其昌一步步向前走去,他感到脖子发木,腰酸腿痛,精疲力竭,在身边找块石头坐下,点燃一支烟,阵阵烟雾从喉管喷出,在眼前弥漫开来。顺着缥缈的烟雾,望望远处的山峦和蓝蓝的天空,又把眼睛转向前方不远处的红色高墙。就在这一刹那间,奇迹出现了——在离地面3米多高的城墙上方,几块城砖塌陷下去,露出一个直径半米的圆洞。 “这是怎么回事?”赵其昌自问着,揉揉被太阳刺花的眼睛,紧紧盯住黑糊糊的洞口,心脏加剧了跳动。 他突然想起前几天一个老乡对自己讲过的话:“长陵西面说不准是哪座陵墓,城墙外面塌了一个大洞。村里百姓遇到土匪绑票、日本鬼子抢烧,就把人捆牢后藏在里面……”眼前的洞穴难道就是老乡所说的那个藏人的地方?假若是真的,此处必有文章可做。正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他再也无法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撒腿向后跑去。 “发现了,发现了!”“快来看,快来看!” 洪亮的声音沿着宝城回荡,又从宝城传向旷野。 两个伙伴闻声跑来。三个人六只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个洞口。 没有梯子,附近又找不到大块石头和木料,怎么办?两个伙伴望着赵其昌激动的面孔,立即蹲下身:“来吧,蹬着我们的肩膀上去看看,这个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 赵其昌踩上他们的肩头,三人组成一个“众”字形,沿城墙慢慢地升起来。正午的阳光照射在洞口,里面的景物若隐若现,像是一个门券【8】的上端,光照处可辨别出砖砌的痕迹,但一时难以证实门券是否存在。三个人轮流看过一遍,仍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你们在这里守着,我去长陵村打电话请夏鼐老师来看看。”赵其昌嘱咐完同伴,转身向长陵村跑去。 夏鼐接到电话,立即驱车赶到定陵,同时还带来了几位年轻的考古工作者。 发掘队员按原来的方法搭成人梯,让夏鼐站在肩上沿墙慢慢升起。 夏鼐从腰中掏出手电筒,认真察看洞中的一切,不时地用探铲叮叮当当地敲打着洞中的砖石……一刻钟之后,才回到地面上。 队员们纷纷围拢上来,用期待的目光望着考古大师,希望尽快找到正确答案,解开百年之谜。 夏鼐沉思片刻,转身望着大家:“据我观察,里面的砌砖不像是原来筑成的,有再砌的痕迹,可能是一个门券的上缘。” “宝城砌得这么结实,怎么会有门券藏在里头?”不知是谁问了一句。 夏鼐望望大家,似在讲解,又像自言自语:“定陵的历史有三百多年了,可能因为原砌的和后砌的两层砖之间衔接不紧,经过风吹雨打,外面的砌砖,也就是后来砌成的砖墙就塌陷了。”讲到这里,他望望赵其昌,不再言语。 赵其昌豁然开朗:定陵是皇帝生前营建的,万历十二年(1584年)开工,历时6年完成。这一点《明实录》记载得很清楚。可是,陵墓建成,人并没死,怎样办?地宫就必然再埋好。事实上,又过了30年,即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王皇后才死,紧接着万历皇帝也死了,二人一起入葬定陵。再度挖开入葬,二次砌砖的现象就可以解释了。不过,定陵明楼下面不建通道,棺椁灵柩又从何处进入地宫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