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黑洞是地宫入口?(3)
考古所的青年考古同行们也议论纷纷。有的说:“如果真的是门券上缘,那它很可能就是入葬的通道。”这句话又提醒了赵其昌,史料记载,定陵仿永陵建筑,宝城外面都有一道外罗城墙。现在外罗城墙虽已毁坏,但遗址可以证实这道城墙的存在。“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是入葬的通道,它正处于外罗城之内,内宫墙之外,帝后的棺椁进入大门之后,绕到宝城外面,再从这里进入地宫?” 赵其昌说完,看看夏鼐。大家顿时骚动起来:“夏所长,会不会这样?” 夏鼐不露声色地点点头:“说得有道理,我回市里和吴副市长商量一下下一步的打算。”说完,驱车同赵其昌向北京奔去。 一见面,未等夏鼐讲话,吴晗就急不可待地问:“作铭,调查的结果怎样?” “我看是一条极有希望的线索。” “有把握吗?” 夏鼐望着老同学焦急的面孔,笑着说:“辰伯!我看你对考古倒真是外行,我们只有挖开后才能下结论哟!” 吴晗的脸微微红了一下,在屋内踱了几步,略带埋怨的口气:“你倒是说一句有把握的话呀!” 夏鼐沉着地回答:“像是通往地下玄宫的入口。” 吴晗立即站住,面露喜色:“那就和大家研究一下,上报试掘,开始行动吧。” 注释: 【1】长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墓。 【2】 恩殿:即享殿,是祭祀时举行典礼的处所。 【3】宝顶:坟丘封土中央再堆一个小丘,常用灰土作成。 【4】明楼:陵寝建筑中的明楼建在方城之上,作用接近碑亭,方城与宝城连成一体,明楼四面各开一门,四出重檐,屋顶为十字形穹隆。 【5】宝城:坟冢外围之圆形城墙。 【6】外罗城:陵宫外再筑一道大墙,将恩殿、宝城等都包围在内。 【7】考古探铲:一名“洛阳铲”,由洛阳盗墓人所创。用以钻探地下古物,根据铲头带上的土质及其他物质,判知地下堆积的情况。如图所示,洛阳铲上端装木柄,木柄顶端可系绳索,探地下浅埋土时,手握木柄用力钻探取土,分辨土质,探深埋土时用铲的重量下钻,可取土至20米。 【8】门券:门的顶部做成半圆形,常用砖或石材做成。
迷路石?隧道门?(1)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心中产生了灵魂的概念之后,死后的墓葬就被看得越来越重了,但还没有永远祭祀的意图。由于有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人们更认为,死者虽然离开了人世,但灵魂尚存,只不过随着躯壳去到另一个世界而已。这些不死的灵魂,还能回到人间降临祸福,因此,人们对死去的祖先除了存有感情上的怀念之外,还盼望他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过美好生活,并对家族的后人加以保佑和庇护,这就自然地形成了一套隆重复杂的埋葬制度和祭祀崇拜礼仪。这一发展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事实与结论不仅从历史文献上可以看出,在中外考古发掘中也可以得到验证。 中国几十年考古发掘的墓葬遗址,证实原始社会的母系、父系墓葬都没有发现过封土或标志。只是在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文化氏族墓葬中,曾经在人骨附近发现有一块小石板,似是这位死者墓内的标记,但却不能作为墓上的标志。在夏、商的大规模墓葬中,也尚未发现过巨大的封土和标志。河南安阳的殷墟,自盘庚迁都于殷之后,作为殷都近300年之久,而奴隶主殷朝帝王生前虽然穷奢极欲,但他们的王陵到现在在地面上也很难看出迹象,由此可知当时还处于不封不树的阶段。正如《礼记·檀弓》所载:“古也,墓而不坟。”“凡墓而无坟,不封不树者,谓之墓。” 从周代起,在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周礼·春官》上曾载:“以爵为封丘之度。”这也就是说,按照官爵的等级来定坟头封土的大小。春秋战国之后,坟头封土逐渐高大,形状好似山丘,因此有人把墓称为丘,如赵武灵王的赵丘、燕昭王的昭丘即是实例。 从考古中得知,在墓顶之上要垒土成坟、植树做标,这与奴隶制度的完善和经常需要向祖先的鬼魂祈祷、祭祀有关。殷人尚鬼,凡事先要祈告。除向天神祷告之外,向祖宗先王祷告也是一项重要的制度。 为怀念祖先而在墓前拜奠,也需封土、植树作为标志。《礼记》上有一段孔子寻找他父母之墓的故事,说明了封土坟头和植树作标的重要性。孔子3岁时,父亲就撒手归天了。孔子长大成人后,想要祭祀一下他的父亲,却找不到墓地所在。后来经过许多老人的回忆,辗转数月方找到。以重礼著称的孔子,认为子孙祭祀祖宗是必要的礼节,于是便在父亲的墓上培土垒坟,作为标志,以便经常前来祭祀悼念。培土垒坟可能在孔子之前就已出现,但人们常以孔子的故事作为封土坟头的起源。 帝王陵墓发展到明清时代,布局、建筑形式趋向定式,封土都采取宝城宝顶的形式。两朝30多个皇帝和上百个后妃的坟头,都是宝城、宝顶。其建筑方法是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墙,宛如一座小城。城墙称为“宝城”,高出的圆顶称为“宝顶”。这种宝城宝顶和前方的明楼构成一个整体,不仅突出地显示了陵寝的庄严肃穆,也增强了建筑艺术效果和神秘气氛。 明十三陵中的宝城形制,景、裕、茂、泰、康、昭、庆、德八陵,明楼下面既设券洞【1】,券洞后边又设月牙城【2】,月牙城的后壁即是琉璃屏。长、献二陵明楼下面虽然设有券洞,但其后面没有月牙城,因而看不到琉璃屏。尽管这十陵在形制上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如果宝城不是伪装的话,宝顶之前、明楼之后就是通往地下宫殿的隧道口,其准确位置当是在琉璃屏之前。 除思陵属于特殊情况外,永、定二陵明楼之下,既无券洞,其后更无月牙城和琉璃屏。它的形制明显地告诉研究者,其地宫隧道不在明楼之后而在别处。因为明楼高大沉重,牢固起见,未在明楼底下设券洞。既然没有券洞相通,后面的月牙城和琉璃屏便无存在的必要,但无论如何变化,定陵地宫的入口一定直冲明楼,只是隧道口要设在别处。而宝城的墙皮脱落之处,作为通向地下宫殿的隧道口已成定局。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