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伯利亚地区不能自给自足,需要从其他地区运进入量补给。尤其是西伯利亚铁路一旦被切断,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很容易陷于孤立。
2. 乌拉尔以东的人口构成中,俄罗斯人虽然居多数,但当地人对俄罗斯人反感;而且亚洲人的人口增长率高于俄罗斯人的人口增长率。
3. 广大地区的交通以铁路为主,公路很少,空中航线正在开辟。西部至中苏边境的补给线太长,容易受到破坏 [ 作者注:日俄战争爆发时,以日本人为主的民间西伯利亚铁路破坏队,从北京出发,沿兴安岭北上,专事西伯利亚铁路的破坏工作,部分地取得了成功。从这个实例看,苏联有必要警惕中国从陆地上对西伯利亚铁路的破坏行动。 ] 。
(一)苏联的政策
苏联在欧洲建立了军事力量超过“北约”的“华约”组织,同时在地中海和非洲也正在扩张势力。最近,苏联在它的西部地区和“华约”其它成员国的国土上部署了一百五十枚SS-20导弹,威胁着美国等“北约”各国的安全。在中东,苏联乘伊朗革命之机进军阿富汗,企图向波斯湾周围渗透,并在埃塞俄比亚、南也门站稳脚跟,以便将来控制波斯湾和红海。这将为苏联在亚洲积极活动创造条件。
在亚洲,苏联把《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和美中邦交正常化视为日、美、中三国的反苏大联合。为了进行对抗,去年十一月苏联与越南缔结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向越南派遣了常驻的军事顾问(有消息说古巴也要派驻军队),同时获得了海空军基地,并正在积极加强基地建设。在中越战争之后,苏联的活动就更加积极了。
另外,与此有关的是:苏联向我国的北方领土派驻了一个师的兵力,增强了太平洋舰队,部署了“逆火”式轰炸机和SS-20导弹(在赤塔近郊)。他们一方面在避免同美国打一场全面战争,一方面以优势的军事力量为后盾,推行他们所主张的人民解放战争(即所谓正义战争)。这就是苏联今天的态度。
(二)苏联的战略
苏联似乎相信,只要有优势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核力量)作后盾,他们就既能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又能在今后继续扩张势力。然而苏联对第三次世界大战并非不闻不问,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对第三次世界大战有所准备能起到遏制美国发动战争的作用。因此,当苏联认定同美国的大战不可避免时,他们将倾注全部力量,首先在短时期内击败中国,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再去赢得欧洲主战场的胜利。对于苏联在中苏战争中采取何种政略和战略,现在尚难断定,不过可以认为苏联将在下述方案中做出选择:
① 首先夺取新疆。
采用直接侵略方式;
采用间接侵略方式。
② 从内蒙古直取华北地区(北京、天津),尔后伺机采取以下行动。
侵占东北、新疆;
将北朝鲜纳入自己控制之下。
③ 从几个方向同时进攻。
进行常规战争;
使用核武器的战争。
④ 首先谋求日本中立,时机成熟时选择上述方案之一征服中国。
但是,由于苏联劳动人口将减少(参见下表),这对军队的质量和劳动力的补充将产生重大影响,而且非斯拉夫血统人口将增多,因此,苏联今后在人种上也将面临难题。
历年 新增加的劳动人口
1970-1975年 250万人
1976-1980年 170万人
1981-1990年 50万人
勿庸赘言,苏联的主要假想敌国是美国、中国、“北约”和日本。
1. 苏联的亚洲战略
被西方阵营包围的苏联中心在欧洲,亚洲、中东处于次要地位。从其所处政略和战略地位看,它必须指导东、西两个方向的内线作战。它对亚洲方向的政略和战略指导,将在这个前提下进行。
① 警惕和阻挠日、美、中三国的结盟和合作
苏联一直担心和千方百计地阻挠中日及美中在亚洲结成反苏统一战线。为了防备日、美、中三国的军事合作,估计苏联今后将进一步采取对策。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大平总理访华,一九八○年一月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访华,一九八○年五月中国领导人访日。日、美、中三国首脑互相访问,将刺激苏联进一步加剧在中苏边境及西太平洋地区的活动。估计其离间日中及日美的各种谋略工作也将同时进行。
② 亚洲及西太平洋地区的作战准备和各地区的可能的兵力部署
苏联今后将继续努力完成中苏边境地区的作战准备,同时积极采取准备对美国、日本作战的措施,因为苏联不可能不考虑对美国、日本的战争而埋头于中苏战争。为预防万一,苏联至少要在堪察加半岛、千岛、库页岛及滨海边疆区部署陆军和国土防空军,在鄂霍茨克海及日本海方向部署相当兵力的海空军。正因为如此,战时,苏联的后方补给即使能保障亚洲方向(含中苏边境)部署三四百万大军的需要,它进攻中国的兵力也不会明显超出下列数字。
东北地区和内蒙古: 二百万(对日作战时兵力为一百五十万)。
新疆: 三十至五十万。
如按军种区分,部署在中亚、西伯利亚、远东各地区的兵力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