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火箭军: 二十万(占全军的约三分之二)。
防空军: 十七万(占全军的约四分之一)。
空军: 十五万(占全军的约三分之一)。
海军: 十五万(占全军的约三分之一)。
堪察加、千岛、库页岛地区的守备: 十五万。
整个地区的后方警卫: 五十万。
总计: 一百三十二万。
这些兵力中,有些也要投入到中苏战争中去。考虑到中苏战争一旦爆发至少得动员三百万大军,因此平时将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准备。但如果准备发动突然袭击,兵力将不止这个数目。
③ 太平洋地区战略火箭军和太平洋舰队的运用
中苏战争一旦爆发,苏联从战争初期起是否使用核武器,这是一个重大问题。苏联将不得不把战略火箭军和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兵力用来准备对付美国。可以预料到,在太平洋舰队参加作战时,朝鲜半岛的动向、朝鲜海峡对于苏联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北朝鲜的动向也将使苏联的空军的活动受到影响。形势将不允许日本、韩国、台湾对中苏战争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
④ 西伯利亚、中亚的开发和安全
苏军的进攻出发地域西伯利亚和中亚,具有以下特点:地域辽阔,人口稀薄,警备困难,重要设施和交通通信不易保护,重要城市容易成为中国核打击的目标,自给自足困难,亚洲人种多,容易产生反俄罗斯人倾向。
基于以上原因,开发这些地区对苏联来说是绝对必要的。战时苏联还必须在这些地区部署相当兵力,用于后方警卫和防备美国、日本,因此,苏联平时就要作好这些方面的准备。
目前苏联正在日本的经济和技术的合作下,尽一切努力开发西伯利亚和建设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因为这条铁路和国防关系十分密切。
⑤ 对日本、韩国、台湾采取的策略
苏联将处心积虑地干扰和破坏日本、韩国、台湾对中国的接近,以孤立中国,同时还将离间日美、日韩关系,迫使日本“芬兰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苏联将以其军事力量为后盾展开软硬兼施的外交活动,并竭力利用日本国内的混乱。为了促使日韩关系恶化,苏联或许唆使第三国占领竹岛或对马岛,以激化两国矛盾酿成冲突。它还可能试图接近台湾,以牵制中国。
⑥ 对中国内部的工作
中国内部陷于混乱,是苏联梦寐以求的。它将毫不犹豫地开展工作,激化中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平时它对中国全境(而不只是边境周围)实施着无休止的电波宣传战。
⑦ 加强同越南的合作,对“东盟”各国进行工作
海军舰艇及空军利用越南的海空军基地,干扰和破坏东北亚(含日本)和中国的海上交通,同时从南方牵制中国军队,并威胁日本、韩国、台湾和“东盟”各国。
为此,苏联将支持越南尽快地称霸柬埔寨,为建立以越南共产党为核心的印度支那联邦打下基础,使越南成为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核心,在越南强化各种军事设施,同时向越南、柬埔寨、老挝派出苏联军队和古巴军队。迄今,苏联已向越南派遣了近一万名军事顾问,每天提供二百至二百五十万美元的援助。
⑧ 对印度次大陆的策略
苏联渴望向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扩张,特别是将阿富汗、伊朗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对中国形成包围态势。它还将重视对尼泊尔、不丹的工作。注视印度海军在印度洋的动向,(苏联将使用印度次大陆的基地,协同及支援印度海军)
2. 苏联的欧洲战略
苏联将竭力避免在欧亚两个方向同时作战,同时将积极采取措施,为随时将兵力从一个方向转用到另一个方向创造条件。
① 保持对西欧(“北约”)的优势地位
苏联只有保持对“北约”的优势地位,才能应付中苏战争,各个击破中国军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苏联将对“北约”的弱点——土耳其、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各国进行各种工作,以建立有利的政略和战略态势,同时苏联还将警惕和压制东欧各国“造反”,牢牢地控制这些国家,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② 做好大部队战略机动的准备工作
在实施中苏战争之际当然要把大部队集中使用在中苏边境方向,但还要考虑到必要时能把兵力及时妥善地调到其它方向去。但是,西伯利亚及中亚的交通(铁路、公路)、通信、机场、各种运输工具、后勤补给、医疗卫生设施等还很不完备。这些方面的准备工作是否就绪,对苏联来说十分重要。
③ 对美国实行缓和外交
为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苏联将一面通过缓和政策谋求同美国妥协,一面为防备万一而在地中海、非洲、印度洋、中东(含波斯湾)等地区培植亲苏势力。另一方面,通过激化中南美特别是加勒比海周围的冲突,将美国牵制在“家门口”的方向上。
3. 在中东(含波斯湾、红海)扶植亲苏势力
苏联企图切断这个地区对西方国家的石油供应,以扰乱世界的政治、经济,逆转西方阵营的对苏优势地位。这是因为苏联认为,向中东扩张,不仅对自己的政略战略地位和经济有利(尤其是可以获得石油),而且是给美国介入中苏战争制造困难、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行之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