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_张洪涛【完结】(147)

  说着,他加重了语气:“在这里,我再向诸位重申一遍:武汉乃最后与敌决战之地。武汉存亡,关乎党国、民心、士气。各部队须发扬我革命传统,全力作战。坚守阵地之部队,未得军委会之命令而擅自后退者。从长官到下级官佐,一律军法严惩,决不姑息。望各位好自为之。”

  大战在即,蒋介石重申军纪。唯恐有人心存侥幸,会上宣布了军委会决议,枪毙了几名前次作战不利的将军。

  与会诸将大受震动,蒋介石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会议散后,各将领衔辞出,心情各异地返回前线。

  9. 有苦难言的张发奎将军

  7月中下旬,炽烈的战火首先在长江两岸燃起,隆隆的枪炮声震荡在长江上空。此时,大别山麓则是一片沉寂。

  7月22日晚,长江及鄱阳湖水面上,劲风呼啸,细雨纷飞。天空阴沉昏暗,一片萧瑟。九江城第2兵团前进指挥部里,兵团司令张发奎将军有些心神不宁。他总有种预感,这样的天气,也许正是日本人偷袭的时机。

  自15日由鄂东驻进九江后,张发奎越来越感到大战在即那种令人透不过气来的压力感。连日来,江湖水面上日军扫雷艇进进出出,九江附近汉奸、日本情报人员的频繁出没,还有日本空军对守军阵地反反复复的侦察,实际上已在不断暗示他:日本人就要大规模进攻了。

  他感到压力很大。九江乃武汉门户,九江不守,全线影响极大。可外界舆论众口一辞:九江外围地形对守军极有利,守住九江应无太大问题。不但武汉方面这么认为,日本一个叫九鬼半二的随军记者的也跟着起哄,称此国防阵地“足当百万日军,而作战1年。”

  在张发奎眼里,这个九鬼半二该是十足的小鬼。外界越这么传,他心里越觉得虚。

  老实说,他对固守九江没什么把握。九江外围虽说江、湖地障对守军有利,但这只是一般而言。如今他既无海军,又无空军支援,江、湖只能限制自己。

  而日本人沿江、湖可以随意登陆,他为此还得处处设防,兵力分散,他拿什么阻止敌人登陆。曾在西方考察多日的张发奎对登陆战并不陌生。历次战争的结论更让他忧虑重重。

  战史上,除英法联军达达尼尔海峡加利波利登陆失败外,计划登陆几乎还未有过不成功之举。外界舆论的乐观估计和自己使命的艰难使他坐卧不安。

  他叫来了作战参谋主任,吩咐道:“今天天气不好,马上通知九江岸口,姑塘守军要加强戒备,决不能疏忽。”

  入夜,风更大了。鄱阳湖面,狂风掠过,掀起阵阵波浪。大风的呼啸声、湖水的拍打声,淹没了数十艘正向姑塘扑来的日舰的马达声。3艘运输舰、数十艘登陆艇转眼已进入了距姑塘登陆地千余米处。

  就在中国守军发现这一意外敌情的那一刻,湖中鞋山小岛上日军炮火铺天盖地向姑塘守军阵地飞来。团团火球映红了姑塘黑漆漆的夜空。

  敌登陆艇向岸边冲来。守备姑塘的预11师1个营官兵拼死力战,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23日白天,杂乱的滩头,源源上陆的日军淞浦师团主力跨过上百具日军尸体,扩大登陆场。而中国守军阵地上,1营中国守军全员战死,血染焦土。张发奎急令预11师预备队向登陆之敌反击,同时急调后续援军增援姑塘方面战斗。

  张发奎战前的忧虑这时成了现实摆在地面前。

  日军百余架次的战机在天空盘旋,轰炸扫射。地面上,优势的炮火也把成千上万的炮弹泄向前出的中国援军。

  增援部队被压在公路两侧,头都抬不起来,还谈什么反击。地区预备队虽靠近滩头,但兵少力孤、装备又差,几次反击逆袭都被日军打了回去。尽管张发奎在九江跳脚大骂,但增援部队就是上不去。

  23日一天激战,滩头已被淞浦的106师团控制。预11师残部无奈,败退九江、星子。

  25日,张发奎不惜血本。除总预备队第4军外,能调的部队都调上了前线,但血肉之躯还是没能顶住日军的飞机、大炮,4个主力师损失惨重,反击失败。

  武汉军委会,蒋介石急得在屋里团团转。他为九江、为张发奎担心。

  战前,张发奎曾向军委会报过一个方案,称:为免早期为敌突破登陆成功,影响以后作战,我兵团拟控制第4军、第60师、第70军的强大预备队分置于马回岭、瑞昌、妙智铺一带,以便支援第1线作战,并预定以黄老门东西之线为第二线预备阵地,以便状况不利时行逐次抵抗。

  蒋介石对张发奎这个方案从心里透着反感。“张向华未战已有轻弃九江之念,此断然有悖全线防御计划。”他曾这样评价道,并当即否决了此案。随后,电告张发奎,九江必须死守,决不能让日军上陆。

  眼下闻知九江方向姑塘吃紧,蒋介石不由为九江担心起来。他就是怕张发奎自作主张,放弃第一线阵地。当下给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和2兵团张发奎各去1电,再次明示:九江一线阵地必须固守。

  25日,姑塘之急未解,九江又被日军突破。第2兵团中央集团腹背受敌,九江阵地,情况日益恶化。九江街市,也在日机的频繁轰炸中化作一片火海。

  张发奎这时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拼着全部兵力孤注一掷与淞浦中将决战,要么退守第二阵地逐次抵抗。以他的想法,明智些就早撤第二阵地,以免重蹈淞沪会战覆辙。那一仗,留给他的教训太深了。可蒋介石显然是要他取前策,不惜全员玉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