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岭西南哔其街村,日军遗骨最多。据当地人讲,一个村民曾从骷髅中,捡拾金牙30多枚。这当然是日本兵的,中国兵镶不起金牙。
哔其村正南的张古山(是座)仅有30多公尺高的小山,山上灌木丛生,山顶上军用物品、日制弹药箱、防毒面具、毒气筒、刺刀、皮带极多。山坡上有日军尸骨,也有中国士兵尸骨。张古山是一个制高点,双方在此争夺肉搏,从尸骨可见当时战斗激烈程度……
具体的场景很多很多,这里不再多加引证。但有一点,连日军自己都承认:薛岳将军在万家岭为湘浦师团,为日本的“武士道”奏响了悲凄的挽歌。
在武汉这场中日战争规模最大的大战中,不可知性,甚至和预期完全相反的情况屡屡出现。东京的决策者原计划从江南大举突破,沿长江南捣武汉,但战局的发展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江南两月血战,精锐师团全部用尽,却迟迟不见进展,还损了淞浦淳六郎的一个整师团。江北兵力虽少,但进展却大大快于江南。大别山北麓,稻叶第6师团虽死伤惨重,部队无力再战。但稻叶所部毕竟已突破田家镇天险,只待整补新锐、备齐粮草后便挥师江城东部平原。战至此时,武汉会战主动权已逐步转向日军,蒋介石面临的,只能是守一天算一天的被动支撑了。
战局的演变使日本军部定下了新的决心:江北各战场由辅助进攻改为攻略武汉的主攻,江南11军改向西南攻击,切断粤汉线,堵住9战区两个兵团中国军的退路。
裕仁的皇军给蒋介石又出了个大大难题:不但要取武汉,还要取蒋介石的命根子——几十万国民党大军。
北路战火稠,南路军情危,但蒋介石并未慌乱。他蔑视地对军令部长徐永昌将军说:“寇敌不自量力,武汉,军队都想要。就其三四十万人马何以行此规模行动。我要让他们付出代价,付出巨大的代价。”
大战后期,他调上了一直养精蓄锐的“西北王”胡宗南军团。
17. 小个子胡宗南没把李宗仁放在眼里
9月下旬,腾江第16师团筱原旅团借拿下商城之勇,向固守沙窝东、西两侧高地的钟彬、钟松两师猛攻。窝金山一战,陈瑞河的36师一战成名,死伤殆尽。但71军钟彬、钟松两师却仍具实力。结果筱原旅团激战一周,毫无进展。
9月26日,宋希濂军长为增援钟家二师,将预备队沈发藻师也投入战场。沈师大胆迂回沙窝侧背,切断了筱原旅团后路。
16师团长藤江中将见筱原受围,急率师团主力南下,强攻沈发藻师。随后,又于10月6日向宋希濂71军大举进攻。
3天的血战,双方杀得天低云暗,死尸遍野,沙窝又成了藤江惠辅伤心悲鸣的墓地。
与此同时,筱家,荻洲两部也在潢川、新店等处与各路守军相持苦战。战线时而胶着,时而激烈。日军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昂贵、惨重的代价,参战的日军各师团都承受了进入中国战场以来从未有过的压力。
大别山的崇山峻岭、山谷险地阻滞了日军的脚步,限制了日军机械化及重火器的威力。
就在孙连仲、李品仙兵团与日军展开艰苦的拉锯战,一个山头一个村庄地反复争夺时,一个神秘的小个子将军悄悄进入了武汉东北战场。他悄无声息地排兵布阵,不像先前参战的一些将军大造声势,独挽狂澜的样子。此人姓胡,名宗南,字涛山,别号琴斋。
此一刻说胡宗南临危受命并不过分。江南冈村军已被薛岳拖住后腿,战至今日,真正对武汉威胁大的,已转向江北的东久迩第2军。可孙、李两兵团苦战已近两月,部队残破不堪,不支之势毕露。而日军兵员补充迅速,仍一味向信阳猛攻,企图切断平汉线南下武汉。会战后期,未经消耗的江北各部只有胡宗南的第17军团3个军。而这3个军都是蒋介石的中央军,胡宗南又以蒋委员长“小老乡”得宠,蒋介石怎能不对他寄予厚望。
胡宗南在黄埔一期中够特殊的了。身高不足16米,其貌不扬,又是同学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当1925年从黄埔毕业任少尉见习时,已近而立之年。战乱年间,30岁之人任军长、师长者不乏其人,而他却仅是个少尉见习,换了别人,也许早脱下军装挣钱养家去了。
但他忍了下来。他有耐心,他有靠山。蒋介石在黄埔时的一句话时常从他脑海中掠过,支撑着他:“我们算是真正的同乡。今后我们要相互提携。……”
有老蒋这句话,他知道自己有出头之日。他熬了过来。在傲气冲天的黄埔同窗中,他包揽了诸多个第一。
第一个跨进国民党将军的行列;
第一个升任战区司令长官;
第一个在中国大陆上就升任陆军上将;
……
抗战结束时,胡宗南更是达到了权利的颠峰。他一手控制西北数省,拥兵50万,成了名符其实的“西北王”。
更为关键的,还在于他深得宠于蒋介石。在蒋的“十三太保”中,他说话的份量更重些。他的周围,聚起了不少年轻少壮的军官,戴笠也在其中。
在现代人们的脑子里,对胡宗南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他在陕北的连战连败,对彭德怀的无可奈何。但众多的国民党名将,未尝不是如此。薛岳一代抗日名将,不也是在内战战场上,在解放军手下一败涂地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