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家里。据海因茨·豪斯霍弗的回忆——他父亲曾领他去过慕尼黑的某沙龙
——希特勒说话时犹如在皇冠马戏院里一样,不同的是,他是坐着讲的。“非
常可怕..又喊又叫,还挥动手臂。没有人打断他。他讲呀,讲呀,像放唱
片一样,一讲就是一个钟头或一个半钟头,直讲得他精气力尽..讲得他气
喘吁吁。讲完后一坐下来,他又是个普通人,好人..好像他换了一个档一
样,中间没有什么间歇。”
禁令使希特勒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党的重新建设上来。他不辞劳苦,
一次又一次地参加会议,不停地劝告人们,就像在贝格勃劳凯勒时一样。他
的基层工作技巧——与男人握手致意,吻女人的手,与数不清的人们亲密地
交谈——使他与市内的党员建立了联系。这样,他不但成功地增强了他对普
通党员如磁铁般的吸引力,而且完全控制了党的组织。与此同时,埃塞和施
特莱彻也运用希特勒的战术,走遍了巴伐利亚,把当地的组织团结在元首的
周围。
到了3月底,希特勒几乎完全控制了地方组织。但是,在德国北部,
他不得不将党的命运交给格里戈尔和奥托·斯特拉塞尔。格里戈尔是个出色
的组织家和天才的演说家。作为国会代表,他可以免费乘火车出入。在贝格
勃劳酒馆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演后,他保证效忠希特勒。但是,奥托,一位
年轻有为的记者,却持有保留态度。他想,与希特勒“共度密月”的时间能
维持多久?
与被监禁时期一样,希特勒深居简出,很少公开抛头露面,且很好地
利用了这一机会。
在两名工作效率很高但没有什么名气的党的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希特
勒利用闲暇时间,建立起了一个牢固的党的机构。这两人是菲力气·波勒和
弗朗茨·埃克萨瓦·施霍茨。波勒长得像猫头鹰,对希特勒开口说话前必先
鞠躬。他虽当上了党的执行秘书,却为工作细节发愁。
曾在慕尼黑市政厅当过会计的施霍茨,现在是党的出纳,掌管财政。
工作起来,他像是个加减机,又能发扬吝啬鬼的精神,精打细算。这两人完
全臣服于元首,成了党的机构中不可缺少的人物。
波勒和施霍茨把党的内部组织搞得井井有条,效率极高,这便使希特
勒能集中精力研究党的长远政治战略,撰写文章,并到德国北部作广泛的旅
行,亲自出席党的秘密会议。他也有闲暇时间去修补破裂的友谊,开导顽固
分子,使敌对者握手言和,以及处理私人问题。他恢复了罗森堡在复刊后的
《人民观察家报》里的编辑职务,并致函给他,赞扬他的气节并将他称为“最
宝贵的合作者”。
数天后,希特勒又写了一封信,解决了一个令他头痛的问题——驱逐
他回奥地利。他单刀直入,要求林嗣当局吊销他的奥地利国籍,因为他要做
一名德国公民。3天后,上奥地利省政府向他发出了一份移民通知,取消了
“他对奥地利国家的忠诚”。只花了7.5先令,希特勒便解脱了被驱除出
境的威胁。虽然,他此时尚不是德国公民,因而没有选举权,也不能任职。
但他相信,一旦需要,他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
比较迫切的问题倒是那位既不听命令又自私自利的罗姆上尉的行动。
从一开始,他就有意要把冲锋队变成自己的私家军而不是希特勒的政治工
具。当元首尚在狱中时,他纠合了冲锋队的残余势力,重新搞了个组织,叫
“前锋会”。罗姆相信,如要将“前锋会”置于党的管辖之下,那么,自起
义以来所做的一切就将失去。于是,他便于4月16日向希特勒递交了一份
备忘录。他提出,有3万名战员的“前锋会”可作为全国政治组织的基础,
但它必须置于罗姆的绝对领导之下。在请求的同时,他还提到过去的友谊,
并立誓忠于希特勒。
希特勒早就知道,要依靠一个他无法控制的组织,这是多大的灾难。
他决心把新冲锋队变成完全是自己的工具,遂即要求“前锋会”立即接受他
的领导。罗姆明目张胆地施加压力,递交了辞去“前锋会”的职务的辞呈,
并要求元首书面承认他这一行动。罗姆等了一阵,等不到希特勒的答复,遂
于4月30日再次致函于他。“为了纪念我们在一起共同度过的美好而困难
的日子”,他在信的末尾写道,“我趁此机会对你的同志之情表示感谢,并请
求你勿将我排斥在你个人的友情之门外。”由于再次未得到答复,罗姆遂于
翌日宣布正式辞职,退出政坛。希特勒用沉默的办法,迫使罗姆成为无党派
人士,并退出了“前锋会”,而他自己则可自由自在地按自己的目标去建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