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从乞丐到元首_[美]约翰·托兰【完结】(183)

  份热情”时所发生的不幸事件。

  7月13日是星期五,克罗尔剧院周围戒备森严。一位老外交家评论

  说:“在其它国家,政府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情形我见过不少,但是即使在沙

  皇政府处于最危险的时期,我也未见过这种情形。”从总理府到讲台的路上,

  两边都有警察和党卫军重兵警戒,剧院的各个休息厅都被反复搜查。大小进

  口处都由头戴钢盔手执大刀的军队把守,礼堂内则安插了众多的便衣暗探。

  “美国、法国和俄国大使均拒绝出席——没有人看不出,在缔造政权的人们

  中,一个狂暴的、既敌对又恐惧的时期开始了。”

  上午8时,脸孔严峻的希特勒走上讲台。他扶住讲台,好像要保持平

  衡似的。他伸出一臂,生硬地行了个抬臂礼,接着便以较往常更严厉的声音

  开讲,似乎在向听众保证,他希特勒已再次控制了事态。关于清洗,他作了

  一个冗长而动人的解释。他解释说,清洗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各个集团采取

  了叛国的行动。他将这些集团称为“破坏分子”和“国家的病态敌人。”这

  可谓是在描述早期的他——以及他现在世界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以天生

  的讲故事者的技巧,描述了事态发展的全过程,一直讲到他如何戏剧性地作

  出决定,亲手参与平叛。他的表演,把剧院内的每个人都弄得有如吃了符咒

  ——外国观察家除外。在全国,人们围在收音机前倾听他的讲话——同样被

  弄得神魂颠倒。在美国大使馆,曾发誓不再听德国总理讲话,除公事外不再

  与他会晤的多德大使(“一看见此人,我就有恐怖的感觉。”)也在听希特勒

  的讲话,但不相信他所宣称的只有74名策划者——包括数名文官和党员—

  —在这场丑闻中丧生。他也不相信处决了3名曾“不知羞耻地虐待过”在押

  犯人的党卫军之说。最后一说,显然是要说服巴本,曾屠杀像他的新闻官那

  样的无辜者的凶手已受到惩罚。这种言归于好的精神也以菩提议特赦而延伸

  至那些曾参与反叛、尚未受到惩罚的人们身上。“德国人民所能得到的珍宝

  是内部的秩序和国内外的和平。让我们大家都为此承担责任吧。在这一历史

  关头,本人准备对过去24小时内发生的一切承担责任。在这24小时中,

  本人作出了生气最痛苦的决定;在焦急地考虑如何牢牢地掌握这个世界所赋

  予我们的最宝贵的东西——日耳曼人民和日耳曼帝国——的关键时刻,命运

  再次教育了我!”

  仔细挑选过的听众唰地站了起来,热情地向他鼓掌。就在高潮迭起的

  时刻,这次大会的主要目的也立时完成了:国会一致通过提案,把屠杀以“保

  卫国家安全的紧急措施”的名义合法化了。这样,希特勒便在事后获得了屠

  杀许可证。连片言只字的反对都没有。立法者将希特勒奉若神明,使他成为

  法律的唯一来源。

  批准希特勒对冲锋队进行残酷的清洗和杀害冯·施莱彻尔及冯·勃莱

  多夫两将军的军方人士并不只国防部长冯·勃洛姆堡一人。军官团对两同志

  之死竟泰然处之,对希特勒之所为视而不见,理由是,镇压迫义是对国内和

  平的保证。“我们对这一事件的结论”,卡尔·邓尼茨回忆说,“完全受内阁

  决议的影响。这个决议援引了国家紧急状态条文,从法律上批准了所采取的

  一切措施。”

  军官们的感情感染了普通的士兵。几天后,部队进行了游行。当希特

  勒的敞篷车打一队士兵跟前驶过时,士兵们高声向他欢呼。“这种自发的游

  行”,法国武官报告说,“在德国军队中是罕见的。”

  敢于开口抗议的军官只有那么一小撮,而他们的领头人又几乎与兴登

  堡一样年迈。杰出的军官陆军元帅奥古斯特·冯·玛肯森曾数次打电话给总

  统,希望他能阻止这场血洗运动。

  但他所得到的回答总是说,老头子有病,不能说话。由于屡次受挫,

  玛肯森便亲身前往希特勒处,请求他重新建立公众生活的正常秩序。他的话

  打动了元首,使他好一阵才说出话来:“可能是像您说的,元帅先生,但我

  也没法子。我不能走回头路。”

  玛肯森决心将真情告诉兴登堡。他协助草拟了一份备忘录,将施莱彻

  尔和勃莱多夫两将军被害的经过作了详细的阐述,并要求惩罚肇事凶手。它

  也敦促总统将勃洛姆堡、戈培尔、雷伊、牛赖特和另外两名纳粹分子逐出内

  阁,并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一看守小组。提名中没有希特勒,大概是在军事专

  政下仍继任总理。

  这份备忘录的结尾是极富感情的:“您阁下曾三次挽救德国于水火;在

  达能堡,在战后,以及在您当选为帝国总统的时刻。阁下,请第四次挽救德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