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更加开心——却未能回答这个问题:他是否会侵略波兰?
这篇演讲的目的,与其说是说服敌人,倒不如说是为了满足他的手下。
他所需要的是时间,以使波兰问题获得有利的解决。他觉得,自己的讲话已
达到了目的,便跑进他的半官方别墅贝格霍夫隐居起来。在尔后的酷夏中,
他一点儿也不愿触及波兰,但对于俄国,他却张口就来。克莱斯特一边喝茶
一边狡猾地提出的初步友好的问题现正发展为真正的热恋。在爆炸性的国会
演说后不久,在苏联报纸的后版上出现了一条似乎不惹人注目的消息:马克
西姆·李维诺夫的职务已由V·M·莫洛托夫接替。这是一条耸人听闻的消
息,最欣赏它的莫过于德国大使馆了。当晚,德国的临时代办便打电报给威
廉大街说,外交委员会未对此事做出解释,但李维诺夫(他的夫人爱维是英
国人)之被解职看来是他与斯大林之意见分歧的结果。李维诺夫本人系反对
轴心国的集体安全的象征,他的下台因而意味着斯大林已放弃了这条路线。
犹太人李维诺夫被非犹太人替换一事表明,对英国之初步建议业已不相信的
斯大林,已将大门向其在柏林的反犹伙伴打得更开了。然而,有件难堪的事
不但俄国人对希特勒瞒着,就连他自己的外交官员也对他瞒着:莫洛托夫的
妻子是犹太人。
听到李维诺夫被莫洛托夫替换的消息,希特勒如同“中了炮弹”。希特
勒与斯大林,两人均强烈憎恨和恐惧犹太人,这是共同的。此外,长期以来,
希特勒就对斯大林的残忍多少有点儿佩服。即使如此,希特勒仍不相信与斯
大林合作是明智的。5月10日,他将一名俄国事务问题专家召至贝希斯特
加登,研究斯大林是否准备与德国达成真正的谅解一题。具有20年对苏经
验的古斯塔夫·希尔格,现在德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任经济随员,他听了这个
问题后,不禁多少吃了一惊。希尔格“向希特勒提供了一个自1933年以
来德苏关系的小结。他提醒希特勒,在斯大林上台后的头几年中,苏维埃政
府曾常表示希望能维持旧日的友好关系”,但又有所节制。他无非是在提醒
希特勒注意斯大林在两个月前,在苏共党代表大会上所作的苏联没有理由与
德国进行战争的声明罢了。令希尔格奇怪的是,无论是希特勒还是里宾特洛
甫,谁都记不得斯大林讲话的内容。
希尔格长篇大论地说明,苏联并不是一个军事威胁,因为她需要一个
和平环境去搞经济建设。希尔格一走,希特勒便说,他自己已“有点儿俄国
味道了”,还可能听信于俄国的宣传。“不过,如果他是对的,我便不能同意
斯大林的和平建议。我必须尽快中断那个巨人内部巩固的过程。”他令里宾
特洛甫在对苏关系中原地踏步。
斯大林则令阿斯塔霍夫恢复对德的贸易谈判。5月20日,莫洛托夫
插手这一谈判,把德国大使冯·舒伦堡请到克里姆林宫。平常脸孔冷峻的莫
活托夫,此次却成了和蔼可亲的主人。但是,在亲切的外表下却埋藏着一副
铁石心肠。正式谈判一开始,他便抱怨说,希特勒显然不太愿意签订新的经
济协议,这给苏联人一种印象,就是说,德国人并非真心诚意,而是出于政
治上的原因,在谈判中玩弄花招。
元首更关心的是加强他与墨索里尼的关系,至少目前是如此。墨索里
尼对阿尔巴尼亚的突袭虽然使他难过(希特勒要的是取乐,而不是真干),
但自那时以来,他一直在与意大利谈判,以缔结一个更有约束力的轴心条约。
此条约于5月22日签订,仪式还相当隆重。它被称为《钢铁条约》,把意
大利的命运和德国的命运无可挽回地捆在一起。对希特勒而言,这项条约系
外交胜利的产物,因为它保证,在战争期间一方“将用其海陆空三军的全部
力量”支援另一方。令人难于相信的是,由于急于取悦于希特勒,墨索里尼
甚至未让其内阁或政治和法律专家们去核对条文内容——此条约甚至没有明
文规定:只是在遭敌进攻时本条约才有效。这样,墨索里尼便大意地把意大
利的命运置于他的伙伴的掌心。
这条约的签订,好像使希特勒拿到了冒险发动战争的许可证似的。次
日,信心十足的元首便把高级军官召至总理府内的书房。他解释说,解决德
国经济问题的方法与德国和波兰的分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泽根本不是争
执的目标。这是我们向东扩大生存空间的问题,也是取得食品供应和解决波
兰的争端的问题。”
因此,波兰(尽管与德国有友好条约)必须被消灭。“我们不能重复捷
克事件”,他警告说,“那会出现战争的。我们的任务是孤立波兰。”只有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