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从乞丐到元首_[美]约翰·托兰【完结】(286)

  然而,对最终仪式的那些照片,希特勒却摇头了。每张照片里的斯大

  林都叼着一支香烟。“条约签字仪式是很隆重的,嘴角上叼一支香烟怎好出

  席这个仪式!”他说完,便令摄影师霍夫曼把各张照片里的香烟都涂掉,然

  后再向报界发稿。

  元首也详细询问了陪同里宾特洛甫前往俄国访问的那个兵工军官。他

  汇报说,在开庆贺晚宴时,在请客人们入席前,斯大林曾亲身检查桌子,看

  是否一切就绪。他这一说倒叫施洛德小姐也想起了元首自己,她轻率地就两

  人的相似之处说了一些话。“我的仆人和我的屋子”,他有点愠怒地说,“任

  何时候都是完美无缺的!”

  次日,8月25日,星期五,是关键性的一天,也是最忙的一天。一

  大早,希特勒便致函墨索里尼,有点不好意思地向他解释了发生在莫斯科的

  事情。在向他保证本条约只能加强轴心国的实力后,希特勒表示相信,意大

  利总理会理解他为何会被迫采取如此一个激烈步骤的。希特勒的下一个行动

  是叫施密特将张伯伦日前在下院的讲话中的重要段落翻译出来。希特勒聚精

  会神地听着——英国首相承认,莫斯科条约的消息传来后,“人们觉得惊奇,

  且很不高兴”,但,如果德国人认为,英法两国从此便不在履行其对波兰的

  义务,那末,他们是在“危险的幻觉中”操劳了。

  “这些话”,施密特回忆说,“使希特勒沉思,但未说什么。”也许,这证

  实了一个遭人唠叨的举棋不定之举。对波兰的进攻原定在次日一早开始,但

  由于举棋不定,快到中午时,他向指挥部发出指示,要他们将发出执行令的

  时间推后1小时——延至下午3时。之后,他把英国大使召到总理府。汉德

  逊于下午1时30分抵达。他发现,元首有点想重修旧好,准备“像对俄国

  一样,也向英国采取一个决定性的行动——向俄国采取行动的结果,是最近

  签订的条约”。希特勒说,他的良心驱使他去做出最后努力,以巩固良好的

  关系。但,这是他最后一次尝试了。

  在汉德逊看来,他很正常,也很平静。但是,一当他历数对波兰人的

  指控,例如射击民航飞机,他便发火。他喊道,这些行径“必须停止!”但

  泽问题,以及走廊问题,必须立即解决,不得再拖延。张伯伦最近一次演说

  的唯一后果,有可能是“英德两国间一场血腥的、不可预测的战争”。但是,

  这一次德国却无需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了。“俄国与德国决不会再拿起武器互

  相厮杀。”

  当汉德逊一再强调英国决不会违背它给波兰许下的诺言时,原来摆好

  一副威胁恫吓架势的希特勒,也讲起道理来了。

  波兰问题一解决,他就准备并决心再向英国提出一项全面的建议,例

  如,他愿意接受大英帝国并亲自保证它的继续存在。

  但是,如英国拒绝他的建议,他恶狠狠地说,“那就会出现战争。”而

  这又是他最后的建议。

  半小时后,即下午3时零2分,他批准了于佛晓进攻波兰的命令。表

  面看来,他这一赌注原系机会主义使然。但是,应该承认,希特勒是个日常

  政治的狡猾巨匠,他的外交政策确有其基本目标:一步一步地控制欧洲大陆。

  这个政策是与其激进的反犹计划密切相关的。在罗马,德国大使在齐亚诺的

  陪同下,带着当日早些时候草就的那封不寻常的信,正步走入维内西亚宫。

  3时20分,汉斯·格奥尔格·冯·马肯森大使将那份文件递交给了墨索里

  尼。

  苏德条约深深地打动了墨索里尼。与所有政治家一样,他也非常欣赏

  一举而得的杰出的外交成就。然而,他毕竟讲求现实,不能不面对这个事实:

  在阿尔巴尼亚表现如此软弱无力的意大利军队,并不具备打一场真正的战争

  的士气、训练和技能。他未对马肯森如此说,只说他同意:他完全同意莫斯

  科条约,“毫不动摇地反共”,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他都支持元首(这点,他明

  确地作了强调),且“无条件地、倾全力”支持。

  马肯森一走,墨索里尼便自己改变了主意,或别人让他改变主意。据

  齐亚诺说是他,说服墨索里尼作书面回答的,是他让他坦率地承认,意大利

  未作好战争的准备,只有在德国立即给意大利运送足够的“军需品和原料,

  以抗击英法两国矛头指向我们的进攻”的情况下,意大利才能参战。

  与此同时,意大利驻柏林大使也在向元首解释说,意大利总理的答复

  已在半途。正当希特勒在等待下一个来访者法国大使考伦德雷时,一名副官

  送来一份英国的新闻报道。站在希特勒身后的施密特,扫了一眼这份报道。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