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从乞丐到元首_[美]约翰·托兰【完结】(299)

  呆了几小时。他坐上出租汽车,匆匆赶到外交部。他看见汉德逊走进大楼,

  便从旁门跑了进去。上午9时,他有点上气不接下气地站在里宾特洛甫的办

  公室里。听见有人通报汉德逊已到。大使与施密特握了手,却拒绝就座。“非

  常遗憾”,他深情地说,“按我国政府的指示,我不得不将一份致贵国政府的

  最后通牒交给您。”他宣读了这份声明。声明说,除非德国保证于英国夏季

  时间上午11时前从波兰撤出所有军队,否则就只有战争。

  汉德逊把这份文件递了进来。“本人实在抱歉”,他说,“竟把这样一份

  文件交给您,特别是您历来都乐于助人。”虽然汉德逊之精明能干不长留于

  人们的记忆中,且对元首最终仍保留着幼稚的看法,但他却成功地驳倒了希

  特勒,连续几个晚上盯得里宾特洛甫坐立不安——这些都是值得鼓掌的业

  绩。

  几分钟后,施密特便来到了总理府。元首办公室外挤满了人,他好不

  容易才挤了进去。

  人们焦急地问他任务完成得如何,他只简单地回答:“放学了”。室内,

  希特勒坐在办公桌前,里宾特洛甫凭窗而立。施密特一进来,两人都期望地

  转向他。他缓缓地将英国的最后通牒翻译了出来。末了,希特勒转向里宾特

  洛甫,猛然问:“现在该怎么办?”

  “我认为”,里宾特洛甫镇静地说,“用不了一个小时,法国人也会递交

  一份类似的文件。”

  在客厅里,人们把施密特包围了起来,七嘴八舌地询问情况。当施密

  特告诉他们英国将在两小时内宣战时,室内顿时鸦雀无声。戈林终于开了口:

  “如果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请上帝饶恕我们吧!”不管走到哪里,施密特

  看到的那是严峻的脸孔。连平常热情洋溢的戈培尔也愁眉苦脸,一声不吭地

  站在角落里。

  只有一人不愿意失望——此人就是达勒鲁斯。戈林在专列里找到了他。

  他说,元帅为何不飞赴伦敦与英国人谈判?戈林给希特勒挂了一个电话;令

  人惊奇的是,希特勒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但得先征求英方的同意。达勒鲁斯

  给英国大使馆的顾问打了个电话。对方回答说,德国必须首先对最后通牒作

  出回答。达勒鲁斯百折不挠,继而给英国外交部挂电话。得到的答复是一样

  的。他仍坚持不懈。他好歹说服了戈林,让他再次向希特勒挂电话。并建议

  给英国作一妥协性的正式回答。戈林与元首通话时,达勒鲁斯在列车外来回

  踱步,焦急地等待着。戈林出来了,一屁股坐在毛山榉树下的一张摺叠式大

  桌前——这里摆了个摊档。他喃喃地说,有架飞机正等着送他去伦敦。但是,

  从他脸上的“失望”神情,达勒鲁斯便看出,他已遭元首拒绝。但是这个瑞

  典人并不是独具慧眼(在纽伦堡,他悲哀地承认,他被希特勒和戈林领入歧

  途)。戈林之装模作样可能欺骗了他。达勒鲁斯之幼稚程度可以从记载中关

  于他对此事所作的反应略见一斑:“眼见这位强有力的人物如此失望,如此

  一筹莫展,我全身热血沸腾。我知其所为,但我不明白他为何不跳上汽车,

  直奔总理府,把自己的真正想法告诉他们——我一直认为,过去两月来他对

  我讲的每件事,他是真心实意的。”达勒鲁斯为阻止战争而作出的不折不挠

  的努力——虽有点儿浅薄——就此告终。

  上午11时15分,汉德逊大使收到一份电报,要他拜会里宾特洛甫。

  15分钟后,他拿到了德国对最后通牒所作的答复——悍然拒绝。汉德逊读

  完后,抬起头来,发表议论说”让历史去评判究竟该谁负责任。”里宾特洛

  甫回答说,“为了和平和求得对英的良好关系,谁也没像希特勒先生那样作

  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他祝汉德逊先生本人诸事如意。

  中午,柏林街头的大喇叭在高声广播与英国开战的消息,使听众大为

  震惊。

  在伦敦——那是上午11时,天气炎热,犹如夏天。张伯伦硬着头皮

  准备向他的人民广播。15分钟后,他宣布英国已处在战争中。他说,为了

  建立和平,英国政府已尽了一切努力,可以心安理得了。“现在,让上帝保

  佑你们吧,让上帝保护正确的人们吧!”

  正当张伯伦在演讲时,考仑德雷将法国的最后通牒交给了里宾特洛甫

  ——里宾特洛甫告诉他,侵略者是法国。但是,希特勒之怨恨的首当其冲者

  还是英国。那个如此轻易地看清了英国的弱点的人,却完全低估了英国的力

  量。他的区域性战争,由于他的失策,正在烧成大战火。这是他的第一个致

  命错误——决定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所带来的僵局。如果他没那样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