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英尺,宽100英尺,高耸的柱子,装点着比真人还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
岩石雕凿成形。这座建筑名叫卡兹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
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
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无比神奇。
过了卡兹尼,西克峡霍然开阔,伸向约1英里宽的大峡谷。这峡谷中有一座隐没于
此的城市:悬崖绝壁环抱,形成天然城墙;壁上两处断口,形成这狭窄山谷中进出谷区
的天然通道。四周山壁上雕凿有更多的建筑物。有些简陋,还不及方形小室大,几乎仅
能算洞穴;另一些大而精致——台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层柱式前廊,所有这一切
都雕筑在红色和粉色的岩壁用,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
纳巴秦人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6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该地区(今
天约旦和南叙利亚境内)。在他们建造的众多安居地中,尤以首都佩特拉最为突出。佩
特拉是一个值得介绍的地方,第一,它易守难攻,唯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敌方无法
调集大军攻城,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二,资源丰富,环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
森林繁茂,木材丰富,牧草肥沃,利于游牧;第二,水源充足,一股终年不断的喷泉提
供了可靠的水源。
到了公元前4世纪,纳巴泰人又充分利用了该地的另一地理特点,大获其利。佩特
拉位于亚洲和阿拉伯去欧洲的主要商道附近,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们押运着满载货物的
骆驼队经过佩特拉门前—一阿拉伯的香、经波斯湾输入的印度香料、埃及的黄金以及中
国的丝绸都要途经佩特拉,运往大马士革、泰尔以及加沙等地的市场。与此同时,皮塔
还是通往希腊和地中海各地的门户,接近商道线的纳巴泰人得天独厚,赢利不少。他们
有时也采取不法的海盗行径,但大多数时候是靠收取途经货物的税和过路费获利的。他
们有时也为旅客、商队及牲口做向导,提供食物和水,朝廷有偿服务。
公元前3世纪,佩特拉成为了纳巴泰人的首都,在岩石中开凿墓地成了一种风俗。
有些考古学家认为,这种习惯可能起源于早期居住在那儿的当地人,后来又由纳巴泰人
继承和吸收了。虽然学者们对纳巴泰人的宗教信仰一无所知,他们相信该民族可能把已
故的国王们视为神灵,把他们的陵墓视为神庙。纳巴泰人也建造其它庙宇,有的嵌凿在
岩石中。不过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独立式建筑,可能是用来供奉佩特
拉主神都萨尔斯的,该神的象征是一块石头。
公元前2世纪,纳巴泰达到了全盛时期。版图最大时,王国由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
红海地区,从某种程度上讲,它的影响已超越疆界、广泛传播且影响久远:“纳巴泰人
的”文字进化成了当代阿拉伯文字,在当今大部份阿拉伯世界中广泛使用。公元前80年
~前65年,国王阿尔塔斯二世统治时期,纳巴泰人铸造了自己的钱币,建造了希腊式的
圆形剧场,佩特拉城蜚声于古代世界。无论何地,甚至远至中国,只要有骆驼商队,只
要有贸易团体,人们都听说过神话般的石头之城。
公元1世纪,罗马人控制了佩特拉周围的地区;106年,罗马人夺取了佩特拉,城市
及周边地带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省,称作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它是罗马帝国最繁荣的一
个省,几年中创造的经济效益占罗马帝国经济生产收入的1/4。
在罗马人统治卜,佩特拉曾一度繁荣昌盛,罗马工程师们铺筑商道,改进灌溉设施。
可是佩特拉的贸易——该城的经济支柱却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货物依靠海上运输,
地中海岸的一座名叫亚力山大的城市抢走了它的一部分生意;陆地运输也开始变化,罗
马人在它北部兴建了一条大路,连通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与美索不达米亚(今天的伊拉
克),掠走了更多的运输贸易。到了公元3世纪,佩特拉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大大减弱。
公元4世纪,佩特拉沦为拜占庭(或称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这期间,它成为一座
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或称东正教)大主教的居住地。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
伯地区东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亚和北非地带。伊斯兰帝国趋强大,最终控制了从西班牙
到阿富汗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又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
此时的佩特拉几乎处于被遗弃的地步。几个世纪后,为了争夺近东控制权,伊斯兰
势力与欧洲基督教各国间战争不断。佩特拉这座石城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再次兴旺起来。
欧洲十字军在该地建立起短命王国,把佩特拉作为他们的一个要塞,一直坚守到1189年。
召集,在曾经一度荣耀过的纳巴泰人的佩特拉废墟中,城堡的残骸还依稀可见。公元12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