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日常工作的同志和三省省委常委也都分别召开会议,进行交心,并
通过发扬党内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查几年来的工作,研究和总结
经验教训。
在传达“七千人大会”精神过程中,中央政治局于2月
下旬在少奇同志的主持下,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后来称西楼会议。这
次会议对克服当时的经济困难起了重大的作用。
会后,中央批发陈云等同志讲话的指示。东北局于3月末到4月初召开
书记处会议,集中讨论了中央指示和陈云等同
志的讲话,并就东北地区的经济形势交换了意见,研究了贯
彻中央指示的措施。那时大家都认为中央指出的经济上正
处在一个非常时期的估计完全符合东北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认真正视
当前的困难,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紧急措施,力争取财政经
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尽最大的努力。
关于当时财政经济的困难情况,陈云同志认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
农业在近几年有很大的减产;二、已经摆开的基本建设规模超过了国家财力
物力的可能性,同现在的工农业生产水平不适应;三、钞票发得太多,通货
膨胀;四、城市的钞票大量向农村转移,在物资少、钞票多的情况下,出现
了相当多的投机倒把现象;五、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陈云同志还提出
六条克服困难的措施。当时财政经济的这些困难情况,东北地区不仅无一例
外,有些困难的严重程度还更为突出。
在农业上,几年来由于估产过高,征购任务过重,加上“五风”和连续
两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元气受到损伤,生产力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以1961
年和1957年比较,劳动力减少了200多万人,耕畜减少45万头,而现有耕
畜中,瘦弱耕畜占三分之一。此外,化肥、农家肥、中小农具、优良的早熟
作物种籽也大量减少,这就造成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全地区粮食产量
由1957年的374亿斤降到269亿斤。由于征购任务过重,生产力受到损伤,
造成生产下降的情况,尤以重点产粮区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特别是黑龙江省
----------------------- 页面 173-----------------------
更为严重。贯彻农业十二条和六十条之后,农村情况有所好转,但各地的情
况极不平衡,不少地方生活安排不下来,缺粮地区面很大。全区的突出困难
县约有40多个,而且都是重点产粮区。有些地区浮肿病还在发展,仅辽宁省
就达30多万人。如果对这些困难情况认识不足,对生活安排问题解决不好,
工作不深不细,措施不力,播种面积还会减少,粮食产量不但难以增长,还
有低于1961年的危险。
从财政、金融、市场状况看,困难更加突出。东北地区职工人数多,工
资总额占社会购买力的一半以上,加上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吃、穿、用的商
品严重不足。如果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拨一些原材料,多生产一些商品,
并尽可能多地调入一些商品,市场供应紧张状况势必继续发展,通货势必继
续膨胀,就将更加危及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的经济生活。
就建设规模和工农关系来看。工业的发展大大超过了农业所能承受的程
度。1961年工业产值虽有下降,但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仍占百分之八十三。城
镇人口虽经压缩,在总人口中仍占百分之四十以上,平均一个半农村人口要
供养一个城镇人口。城市的粮油和其它副食品供应非常困难。
对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通过贯彻“七千人大会”精神,特别是讨论陈
云同志的讲话,大家认为,必须看透估足,绝对不可以盲目的乐观,把矛盾
掩盖起来。否则,问题一但突发,就将措手不及处于被动。
为了克服东北地区当时经济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
东北局书记处讨论认为,必须从长远着眼,从当前入手,坚决执行农、轻、
重的方针,把解决吃穿用问题抓住,把农业和市场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地
增加农业和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当时我们提出要特别抓好两个环节:一个是
稳住,一个是刹住。首先把农业生产稳住,在稳住的基础上,力争1962年有
个较好的收成;其次在财政、金融、市场方面要刹住,千方百计地控制开支、
少发票子,增加商品,在刹住的基础上,力争1962年收支平衡,在可能条件
下达到略有回笼,扭转企业亏损局面。后来的实际情况证明,这两个目标基
本上实现了。特别是农业方面,全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479万吨,比1961
年增加了202万吨。
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关于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中央在1961年就发过通知。1962年党的八届
十中全会,又再次提出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当时东北局和三省省委对农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