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安全,并负责储备、培训和为部队输送干部,必要时也参加一些战斗。因
此,我们一边行军打仗,一边尽量利用行军宿营或部队修整的间隙,对干部
进行训练。如进行过遭遇战、伏击战、强渡江河、穿插迂回、袭击等军事科
目的训练。由于连续行军疲劳和战斗频繁、紧张,这种训练时断时续。可以
说,干部团既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所培训红军党政干部的学校,长征途中
陆续为部队输送了一批干部。遵义会议以后,部队进行了整编,中央把一些
老同志送到干部团,由我们保护和照顾。如董必武、徐特立两位老同志,还
有成仿吾、冯雪峰、李一氓等同志都到了干部团。毛泽东同志对陈赓同志和
我讲:对董老、徐老你们一定要保护好,出了问题唯你们是问。
董老和徐老年纪比我们大得多,长征途中和大家一样同甘共苦,他们很
少骑马,经常把马让给伤病员骑。徐老还常常照顾他的警卫员。大家对这几
位老同志都十分尊敬、关心和爱戴。每次行军、宿营,我们都要认真检查,
看看董、徐二老和其他几位同志到了没有,伺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如何等。
长征开始时,中央后勤队伍非常庞大,携带了大批行李、辎重,包括修
械所、印刷所、X光机医疗器械,还有不能用的大炮等,“坛坛罐罐”很多,
活像大搬家。这些都由干部团等部队负责警卫、掩护。蒋介石得知红军转移,
即调集粤、湘、桂、黔各省地方军和一部分中央军对我进行围追堵截,在湘
----------------------- 页面 30-----------------------
粤边界、湘南、湘江附近连设四道封锁线,企图全歼我军。在数十万敌人穷
追不舍下,这种大搬家式的行军,不仅使干部团,而且几乎使所有战斗部队
都变成了掩护队。部队庞大、累赘,行军速度缓慢,一天走不了多少路。为
了隐蔽,经常夜行军,走山路。山间小道婉蜒崎岖,部队拥挤不堪,我们沿
途处处被动挨打。疲惫、饥饿以及接连不断地与敌人战斗周旋,对我军是严
峻的考验。就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广大红军英勇奋战,边走边打,从
福建、江西出发,经广东、湖南,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于1934年12月
初渡过湘江,到达广西境内。过湘江时,我军同敌人打了一个大仗,八军团
被切断了,没有渡过湘江,伤亡很大,几乎全部损失了。在王明错误路线影
响下,我军离开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才短短三个月,已折损过半。
这时,毛泽东同志极力主张断然放弃长征出发时的原定计划,即一方面
军到湘西与贺龙、任弼时、肖克同志率领的二、六军团会合。因为蒋介石已
经觉察到我们的意图,调集了十几万大军等候在湘西。毛泽东同志主张改向
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方向前进。十二月中旬,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
议,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决定向川黔边境挺进。这样,可把十几
万敌人甩在湘西,红军才能摆脱险境。这时,我军紧缩编制,丢掉了不必要
的辎重,对主力部队进行了充实。这样做,我军有了转机,接连攻占了贵州
东部的许多县城,于一九三四年底抵达乌江南岸。
架浮桥,强渡乌江;
遵义会议——历史的里程碑
干部团在贵州黎平休整后,经锦屏、施秉、黄平等县,跟随中央军委纵
队抵达乌江南岸。在猴场附近举行了联欢晚会,迎接1935年元旦。次日,由
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耿飚、政治委员杨成武同志率领部队强渡乌江,准备抵
贵州北部后,夺取遵义、桐梓。干部团奉命派出特科营工兵连参加搭浮桥渡
乌江的任务。
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江,两岸高山望不到顶。陈赓、韦国清同志亲自率领
特科营工兵连,星夜急行军六十里,赶到江界河渡口,砍竹、伐木、扎竹排。
由于乌江水深流急,河底石头大而光滑,桥桩难以固定,几次被急流冲走。
工兵教员谭希林和何涤宙同志,对架桥很有经验,他们想了不少办法,最后
用竹篓装石头,两个竹篓上下扣住,中间用硬木架成十字,捆绑结实后沉入
河底,以此代锚,才固定住了浮桥。经过紧张战斗,终于克服了器材缺,工
具少,军情急,时间紧的种种困难,把浮桥架到了乌江对岸。我中央纵队和
各军团迅速渡过乌江,直下遵义。
在遵义,中央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了
当时最为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议对几乎断送革命和红军的王明左
倾机会主义军事路线进行了批判,选举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接着,
在行军途中,又组成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遵义会
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同
志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王稼祥同志从革命不断受挫中逐渐认清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