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借了一本来看,还觉得非常得意,说:" 吾二人参阅有名。" 因为在当时,
将名士姓名列在新书的卷首,说他们也参与本书的编辑,这种借助" 名人效应"
宣传新书的情况非常普遍,而对于那些名字被列于其中的名士而言,这也是一个
宣扬自己名声的机会,双方各取所需。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查、陆、范对此事
并不放在心上。但没过多久,这三个人就以庄廷鑨未经他们的允许而擅自将他们
的名字列为参订为名,将庄告到了官府。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对《明史辑略》和庄廷鑨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他们的检举实际上出自一个叫周亮工的人的建议。周亮工,字轹园,清朝建
立后,做过布政使,升为户部侍郎,后来因为得罪了福建总督而被解职。他和范
骧是老朋友,见到范的名字也列《明史辑略》的参订里,觉得大为不妥,他对范
骧说,他看到庄廷鑨那书里的记载,在李自成进入北京的明朝的降表下面注明是
龚鼎孳的手笔。这虽是事实,但是你可知道,这龚鼎孳现在乃是大清朝都察院的
左都御史,看到你们这样揭他的老底,万一发起脾气来,庄廷鑨自然得吃不了兜
着走。你又没有编写这书,白白地受到连累,是个什么意思呢?还不赶快向官府
检举,以为脱身之计。而周亮工本人,为了老朋友不受到牵累,在返回南京时,
又嘱咐范印心催促查、陆、范三人出首,并为他们起草呈稿。没想到在向按察使
司备案的时候,官员答复说:" 文章之事,不便存案。" 三个人越发不当一回事,
取回呈稿,扔在一边。过了几个月,也就是康熙元年(1662)正月二十二日,当
地的严州司理认为这件事事关重大,就拿原呈稿去见学道胡尚衡,可这学道也不
当做一回事,反而答复说:文章之事,何必存案?你要是觉得这事重要,那就麻
烦你代为批复一下吧!于是严州司理批复让湖州府调查此事。
众人垂涎祸难料当时在湖州府学担任教职的赵君宋,听说上面正在调查庄廷
鑨的《明史辑略》,为了抢头功,赶紧花了六两银子到书店买了一本,命令两个
学生仔细翻看,从中摘出了数十条他认为有违碍的文字。正准备上报,没想到庄
允城已经得到消息,为了先发制人,庄到当地的守道那里控告赵君宋,同时拜访
前任守道、现任通政司的王之祚,并把自己手中的三部《明史辑略》送到通政司、
礼部和都察院三衙备案。经过这样一番处理,庄允城觉得,应该不会再有什么问
题了。
第17节:众人垂涎祸难料
当时有个叫李廷枢的吴江人,在顺治年间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浙江的粮道。
因为贪赃而与时任归安县县令的吴之荣互相揭发,双双被判处绞刑,在监狱里呆
了六年。没想到顺治十六年朝廷一纸大赦的诏书,两个人一起被放了出来。经过
六年共同的监狱生活,这二人反而成了好朋友,而且互相联姻。李廷枢曾经做过
现任湖州知府陈永命的主考,听说有人告发庄廷鑨,也赶紧买了此书一部,急急
地赶到知府的衙门里,对陈永命说:" 你赶紧调查此事,等庄家贿赂的钱财一到,
我与你共享吧。" 谁知这回庄允城又抢先得到消息,他立刻给陈永命送去了数千
两白银,陈永命一见白花花的银子,立马把他的老师抛在脑后,打算独吞这笔钱
财。陈同时下令追回《明史辑略》的书板,全部劈毁完事。而李廷枢却分文未得,
一气之下,他将这书转给了亲家吴之荣,希望他能有所收获。
《明史辑略》中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对它这么感兴趣?
由于此书的原刻本已经在案发后被全部销毁,只剩下三册传抄的残本。1935
年由商务印书馆收入《四部丛刊》中出版。从现存的情况来看,其中违逆忌讳的
文字,大约有以下几种:一、直呼清朝皇帝先祖的名字,不加尊称。比如,对于
努尔哈赤的父亲,清朝追封为显祖宣皇帝,而庄廷鑨书中直呼其名——" 他失".
仅此一项,已经构成了大不敬的死罪。
二、对于努尔哈赤在辽东的崛起,清朝的官方记载都赞美为" 龙兴" ,而庄
廷鑨这里却说成是" 滋患" ,还称清朝的先祖和清朝的官兵为" 贼" 为" 夷".三、
对于明朝与当时尚在关外的后金之间的战争,完全站在明朝的一边,对于明的战
败,从惋惜到悲凄,淋漓尽致,跃然纸上,而对清朝前身后金的失败则喜形于色。
这样明显的倾向性必然招来大祸。
吴之荣是旗人出身,自然十分清楚满洲人的忌讳。但他开始也不过是想借此
向庄家敲诈勒索些钱财,并没有想将事情闹大。
只是有时候,事情的发展并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庄允城这个有钱有势的大商人看来,吴之荣不过是个想敲诈勒索的无赖。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