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三年时间,来到北京,进贡通好,顺便去西藏礼佛。乾隆帝接见了吹札布、并
派官员陪同他去西藏。
第二年,吹札布结束了西藏之行,回到北京。
乾隆帝再次召见,询问西藏一行的状况并表示慰问。吹札布表示!
我们只是依附俄罗斯,而不是投降他们。我们怎么肯做俄罗斯的臣民?”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画出了土尔扈特部的疆域图,献给乾隆。
土尔后特部和清廷又亲近了一层。
派人互访、准许理佛,从政治上和宗教上缩短了那横在北京和伏尔加河之间的
茫茫万里路。血浓于水。身处异域的游子们心系故国,思念哺育他们先人的故士。
善良、淳朴的蒙古人,在祈求佛祖保佑时,常常不约而同地提出同一个要求:
“佛祖保佑,让我们的灵魂回到故土。”
伏尔加河畔。蒙古人为生计日益艰辛,这里少了那蒙古人豪爽的笑产、骂声,
多了那苍凉悲壮的长调。他们在一次又一次吟哦那故老相传的英雄史诗,追忆雄风
靡然的老人和那惊心动魄的丰功伟绩。那一声声令人心酸的长调,仿佛在呼唤,在
催促:
魂兮归来!
二、杀条归国血路
伏尔加河下游,一片凋零的气象。
体格健壮、性情粗野的彼得大帝,精力过人,智谋也过人。他企望走出内陆。
因为他已经拥有无数顷土地和领土、游牧为生的臣民,他想称雄海上。为此,他不
惜穷兵黩武,
“钱是战争的命脉”。是彼得大帝的至理名言。为了钱,为了战争,残暴的彼
得一世不惜榨出人油。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人受尽盘迫。
精通用兵之道的彼得非常看重蒙古人的勇武。在他看来,沉静果断的蒙古人远
比面目挣狞、杀人越货的哥萨克更胜任刀兵之事。于是,他不断抽调土尔扈特铁骑,
强迫他们去杀人,去攻城掠地。
彼得大帝死后,继位的叶卡特琳娜一世仍然挥师南下,征战不息。
与此同时,沙俄不忘同化土尔扈特蒙古人。大批东正教士刻苦学习蒙语,操着
蒙语讲经布谊,借上帝之名强行给蒙古人施洗礼。
土尔扈特蒙古人忍无可忍。
1770年11月,伏尔加河变得出人意料的温顺。她没有冻结那仁慈的心,仿佛在
真诚地挽留那饱经沧桑的游子。
游子意已决。
北岸的一万多户士尔扈人也渴望与南岸兄弟携手南归,只可惜,温柔的伏尔加
河居然未结冰,留下了这些心系故国的子民。
土尔扈特部首双握巴锡毅然向北岸兄弟辞行,率领十六万九千余人,和大批牲
畜,离开了七代人居住了70余年的伏尔加河。
南归之路茫茫。土尔扈特人扶老携幼,众志成城。
他们选派身强力壮的旅众,组成蒙古铁骑,攻克了四座阻拦他门的俄国城镇,
阻击了围追堵截的俄国骑兵,奋力南下。
由于匆忙,土尔扈特部迷了路,进入了无水也无草的戈壁滩。由于环境恶劣,
老人和孩子死去很多。伤心欲绝的蒙古人不得不横下心,擦一把那难以擦干的泪水,
带着那亡人的灵魂,南归,南归!
苍茫渤海,留下了难以数计的血泪,父子诀别、夫妻永离,土尔扈特人心都碎
了。
八个月的万里行程中,土尔扈持人无法找到饮水,只好喝畜牲的血,结果瘟疫
肆虐,死者无数。
1771年6月,土尔扈特部终于抵达伊犁。
“终焉思故国,遂而别殊伦。”
远方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大家族。
涯巴锡在会见伊犁将军时。含泪诉说那屈辱的历史,和那南归途中的艰辛。在
场的人无不泣下。渥巴锡为表示归国的诚意,献出了祖先1410年永乐年间受明朝策
封的一颗汉篆玉印。
中华北疆的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很快就帮助土尔扈特人安了家。
游子们又可以安居乐业了。
1771年,热河木兰围场。
乾隆行幄里,红毡铺地,彩灯高悬。江南那巧夺天工的织锦饰物,桂满了行幄,
把看似简陋的帐子,装扮得富丽堂皇。
渥巴锡奉圣旨来到了这里,面见圣上。
当兴高采烈的宾仪官高呼“贵客到”时,乾隆帝亲自便服出迎,双手搀起匐匍
在地的渥巴锡,携手进入帐内,并让他坐在自己的近旁。
最令渥巴锡的激动的是,乾隆帝竟然会讲一口流利的蒙语!
乾隆一声“赛音拜闹”(你好啊!)使历尽万险,受尽凌辱的渥巴锡激动万分,
虎目垂泪。
接着,乾隆用蒙语和渥巴锡亲切交谈。谈历史,谈现状,十分关心土尔扈特人。
之后,赐宴款待渥巴锡。酒不能使豪爽的蒙古人醉倒,但这种故乡人的热诚,
却真的使他们醉了。
同年九月,仿西藏布达拉宫建成的普陀宗乘庙在承德落成。乾隆携握巴锡前去,
参加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盛大法会。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