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外蒙古独立内幕_师博【完结】(61)

  说:“阁下高见,眼下沙皇的帝国已经不比昔日了,而蒙古的地位也处处于危急的

  关头,如果弄不好,苏维埃的势力插入进来,只怕到那时,蒙古的王公贵族和喇嘛

  僧侣们的脑袋都督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早去哟!”

  他一边说着,一边斜着眼睛看了一眼哲布尊丹巴的脸色。只见这位蒙古王公满

  面焦急的神色好象马上要大祸临头了似地。当这位日本官员向他说话的时候,他的

  脑子里闪现出了1914年私下给日本天皇的一封信。在信中,他请求日本天皇对蒙古

  的“独立”和“自治”政策表示支持。果然在第二年,日本就向中国政府提出了

  “二十一条”,其中要求把内蒙古东部变成日本的殖民地,也就是说,日本帝国主

  义成了“自治蒙古”的邻居。哲布尊丹巴对天皇的反应既怀着恐惧和戒心,又抱有

  感激和希望。所以,他对日本领事授以信赖的目光。

  日本领事见他脸色较好,于是接着说:“依我之见,不如联合我日本、中国和

  沙皇帝国的残存势力。加上英、美、法等国的支持,共同去消灭苏维埃政权。”

  “对,现在消灭苏维埃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中国的驻蒙古官员随声附和,

  “我们中国政府绝不允许俄国革命的种子撒在包括蒙古在内的中国领土之上!”

  这位中国的外交官北洋军阀所委派,多少还有一点民族自尊。还记得蒙古本身

  就是中国的领土,因俄国的压力才迫使允许其“自治”。

  哲布尊丹巴在这些建议面前终于作出了决定,联合沙俄残余势力。把日本、中

  国、美、英等国团结起来,抵制苏维埃对蒙古的渗透和入侵,同时巩固蒙古的“自

  治”地位。

  三、中国军队重出外蒙古

  这时的东北亚地区,成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同日本帝国主义,以及英、法、美、

  沙皇残余势力、中国北洋军阀和“自治”蒙古封建主的对抗的地区。日本想在这次

  对抗中扩大自己在远东的战果,中国则想趁机把外蒙古收回,取消自治,重新画入

  自己的版图。而外蒙古贵族们在这种局势面前,不得不屈从中国,同时投靠日本。

  1918年3月,中国军队有一营在外蒙古的库伦驻扎。这是“自治”蒙古哲布尊丹

  巴政府的不得已的抉择,也是“自治”蒙古第一次接受中国的驻军。一年半以后,

  北京政府外交部长发表声明:“鉴于1918年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传布和各地的骚动在

  西伯利亚造成的局势,中国不得不认真处理和北京安全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在这一

  问题上,库伦官方不但拥护中国政府的立场,而且坚持有派遣军队的必要。”而实

  际上,中国政府一直在找机会恢复在外蒙的主权,进驻库伦只是一个开始。”

  4片5日,第一批日本海军陆战队在海参崴登陆,到了同年9月的时候,海参崴已

  经集结了日本军队10万多人。同时还有英国和美国军队。

  这年秋天。远东地区的一沙俄军队在谢苗诺夫和卡尔米高夫的指挥下,靠着外

  国干涉军提供的物资和军火发动叛乱,推翻了远东区的苏维埃革命政权。逃亡在蒙

  古的许多沙皇俄国的贵族和军官都盼回到俄国境内,力图消灭苏维埃政权,恢复沙

  皇的统治。

  “自治”蒙古见形势有所转变,就开始新的打算,想重温他们的祖先开创的帝

  国梦。

  “有日本帝国的大力支持,我们一定能建成崭新的蒙古帝国!”一位被日本收

  买了的喇嘛教首领纳依赛格根说:“我们不应被中国的统治者捆住手脚,也不应被

  俄国的势力所压服。我们应该弘扬祖先成吉思汗的遗志,用我们自己的力量,在邻

  邦日本的协助下,重建自己的“大蒙古国”。

  显然,这位天真的喇嘛教首领把中国、俄国看成是外蒙古的敌人,而把真正的

  敌人日本当作了朋友,甘心认贼作父,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四、日本的险恶阴谋:“大蒙古国”计划

  谢苗诺夫在远东地区的胜利,使日本、英美在苏俄的干涉军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日本认为有机可乘,就打出了他吞并蒙古的王牌。

  那天晚上,日本军阀头子小松井找到沙俄军队统领谢苗诺夫,向他详细地讲了

  日本的设想。谢苗诺夫开始有点犹豫,听着听着,逐渐眉开眼笑。

  “谢苗诺夫将军,日本帝国十分赏识将军的才干。你面临国破家亡的紧急关头,

  挥戈剿匪,取得了远东地区的胜利,真是可钦可佩啊!”日本的小松井面带微笑地

  说。

  “哪里哪里,这全仰赖贵国的大力协助和支持,多亏了小松井将军的坦诚相助

  啊!”谢苗诺夫被小松井的阿谀之词吹昏了头。

  日本的小松井立即正色说道:“眼下苏维埃政权时刻准备向东方进兵,而将军

  身后无强有力的后盾作支撑。中国又时刻想把外蒙古归入他的版图,不知将军有何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