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②关于一性教和雅各教的大主教,可以参阅Assemani(al-Sam‘āni),Biblio-thecaOrientalis,vol.ii,(Rome,1721)。
③Yāqūt,vol.ii,p.662,l.18。
④现代伊拉克的提克里特。——译者
⑤在dayr条下面。
①P.349。
②原文Dāral-Rūm,被发行人佛鲁介尔(Elügel)错误地注释成君士坦丁堡。
③参阅P.Y.Saeki,TheNestorianDocumentsandRelicsinChina(Tokyo,1937),pp.10以下。
④《古兰经》2∶62—65;5∶12,64—68。
⑤Maqdisi,p.183。
⑥Yāqūt,vol.iv,p.1045。
⑦TheItineraryofRabbiBenjaminofTudela,tr.anded.A.Asher,vol.i(LondonandBerlin,1840),pp.100—105。
---------------
里有犹太教的学校十所,犹太教的会堂二十三所①;主要的食堂,是用斑驳的大理石加以装饰的,还有黄金和白银制成的豪华的装饰品。卞雅悯用鲜明的色彩,描绘了巴比伦的犹太人的首领是多么受人尊敬,因为他被当做达五德(大卫)的苗裔和犹太教徒的首领(阿拉马语rēshgālūtha,流民的王子)②,事实上他是所有归顺巴格达哈里发帝国的犹太教徒的首领。景教教长对帝国内全体基督教徒,有某种程度的管辖权;犹太教的首领对和他同一教派的信徒,也有同样的管辖权。“流民的王子”,似乎是过着富裕的生活,他有自己的家园和许多大农场。他去觐见哈里发的时候,身穿绣花的缎袍,头戴雪白的缠头,上面有珠宝在闪闪发光,还有一队骑士,前呼后拥。在行列的前头,有人在前面喝道,大声地叫喊:“行人快点躲开,达五德的苗裔,我们的主子来了。”曼德人③是阿拉伯语作家所谓真正的萨比教徒④,他们是一种犹太的基督教派,自称叶哈雅的遵守者(Na■soraiēd’Ya■hya),圣约翰的严格遵守者(Na■soreansofSt.John⑤),因此,他们被现代人误认为是施洗的圣约翰派的基督教徒。曼德人在出生之后、结婚之前,以及其他不同时机,举行洗礼。他们居住在巴比伦的较低的平原。作为一个教派,他们起源于纪元后一世纪。巴勒斯坦可能是这个教派和其他遵守洗礼的教派的故乡。他们的语言曼德语,是一种阿拉马方言,他们的书法字体,近似奈伯特书法字体和巴尔米拉书法字体。《古兰经》曾三次提及拜星教徒,因此,巴比伦的萨比教徒取得了顺民的身分,他们被穆斯林们列入被保护的教派。据《书目》的分类①,他们之中还有洗澡派(mughtasilah),他们占据了下伊拉克的沼泽地区。现在这个教派还有五千多人,生活在巴士拉附近的潮湿地区。他们必须居住在河流附近,因为在流水里举行浸礼,是他们宗教习惯的重要特点,无疑也是最独特的特点。现在巴格达还有萨比教徒,他们就是所谓珐琅银匠②。跟这些巴比伦的萨比教徒截然有别的,是哈兰的伪萨比教徒③。阿拉伯语的著作家,把这两个教派混同起来。哈兰的伪萨比教徒,实际上是拜星教徒。在穆斯林的统治下,他们所以自称萨比教徒,是为了获得《古兰经》所规定的宽大待遇。自从那个时候起,他们一直被称为萨比教徒,在十三世纪中叶以前,这个奇妙的教派在哈里发首都附近继续盛行,随后蒙古人捣毁了他们的最后的寺庙。他们中的优秀人物在文化上的功绩和在科学上的贡献,无疑地帮助他们获得穆斯林的保护④。我们已经提过撒比特·伊本·古赖和其他伟大的哈兰天文学家。撒比特的儿子息南,曾被哈里发嘎希尔强迫改奉了伊斯
---------------
①同时代别的旅行家说,巴格达只有三座犹太教会堂,是更可靠的。
②巴格达的犹太教徒,有些可能是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597和586年俘虏到巴比伦来的那些犹太教徒的苗裔。
③这个名词来源于阿拉马语的yada‘,意思是知道,他们是诺斯替教徒。
④阿拉伯语的sābi’ah或sābi’ūu,单数是sābi’,是从曼德语(阿拉马语)sābi’(浸水者)得来的;这个名词跟西南阿拉比亚的伟大人民的名称Saba’没有任何语源学上的联系。
⑤这个名词被误译成Nazarenes(基督教徒)。
①P.340,l.26;Mas‘ūdi,vol.ii,p.112。
②珐琅的名称mīnā’是从波斯语的mīno(漂亮的)得来的。
③Mas‘ūdi,vol.iv,pp.61—71,专用一节文字来阐述这一教派。
④Fihrist,p.272,l.11。
---------------
兰教⑤。萨比教的名人还有艾卜·易司哈格·伊本·希拉勒·萨比,他曾任穆帖仪(946—974年在位)和塔伊耳(974—991年在位)两位哈里发的秘书。天文学家白塔尼,《奈伯特人的农业》的伪著者伊本·瓦哈什叶(约在900年享盛名),化学家查比尔·伊本·哈彦等,也可能都是萨比教徒。但是,这三位已经改奉伊斯兰教了①。祆教徒在《古兰经》中只被提过一次(22∶17),在穆罕默德的意识中,他们不能包括在信奉经典的人民之中。但是,依照圣训和穆斯林的法律学家的主张,他们是受同等待遇的;萨比教徒这个名词,被解释成包括祆教徒在内的。实际政治和权宜主义,正如我们在前面说过的那样,都说明有必要把顺民的身分给与伊朗大部分的居民。伊朗被征服后,伊朗的国教——祆教继续存在,祆教的火神庙,不仅存在于伊朗全国各省区,而且存在于伊拉克、印度和波斯以东的各地②。印度祆教徒至今仍然存在,那就是巴尔西斯③,远在八世纪时,他们的祖先就迁移到印度去。许多赫赫有名的祆教徒,改奉了伊斯兰教,其中最早的是伊本·穆盖法耳。早期的伊斯兰教教义学中,有某些方面,要末是针对二神教提出的,要末是仿效二神教的态度的。摩尼教徒起初被穆斯林们认做基督教徒或祆教徒,后来也获得了受宽容的教派的身分。波斯人摩尼(273或274年卒)及其学说,对于穆罕默德的信徒,似乎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因为我们看到麦海迪和哈迪都采取严厉的措施,禁止有摩尼教的倾向。甚至连伍麦叶王朝最后的哈里发,也有信仰摩尼教的嫌疑④,他的老师是以二神教(zindīq)的罪名被处死的。780年,麦海迪曾把几个隐匿身分的摩尼教徒在阿勒颇钉死于十字架①。他在位的最后两年,曾在巴格达成立一个宗教裁判所,专门裁判二神教徒②。哈迪继续了先辈所开始的迫害③。赖世德也任命一个官员,主持对二神教徒的裁判④。但是,许多摩尼教徒,甚至共产主义的马资达克教徒⑤,似乎都幸免于难。《古兰经》虽然认为对于偶像崇拜者无须留情⑥,但是注重实际的伊斯兰教对北非和中亚的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佯装不见,他们的宗教是微弱到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