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事先征得国务院和国防部批准方可发表。这道指令总的来讲是给所有美国政府官员的,但显然针对的是
麦克阿瑟。这道后来将显示出重大意义的指令于次日传给了麦克阿瑟。
在杜鲁门与艾德礼会谈中,英国一改来美时的立场,不再同意把台湾作为和平的代价拱手让给红色中
国,但却继续支持联合国接纳红色中国。在有关核武器的使用问题上,英国要求美国做到未经与英磋商决
不使用核武器。最后双方决定在联合公报中发表一项声明,其中提到杜鲁门总统希望“世界永远不需使用
原子弹”,并希望英国首相随时“了解可能会导致局势发生变化的发展情况”。
柯林斯将军及时回国参加了盟国领导人12月8日的最后一次会议。他的报告多少令人感到放心。他认
为联合国部队不大可能被赶出朝鲜。随着第10军与第8集团军会合一处,这支联合部队就有可能无限期地
守住釜山的环形防线。
然而此次会议的最重要的一点则是美英同意按过去的分界线——三八线来结束战争。以武力统一朝鲜
的这场征伐就此告终。这一决定立即在联合国引起了一次有组织的行动。印度代表贝纳格尔?N?劳爵士
在英美的支持下,率领亚洲和阿拉伯的13个国家,极力要求中国和北朝鲜人不要越过三八线。北京和平壤
方面对此均未作出直接反应。但数日来各国进行了多次外交磋商以及秘密会议。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曾就
停火的可能性试探了北京。12月8日的《纽约时报》上报道,华盛顿的“要员们”保证,如果共产党军队
停在三八线上,联合国部队将不会再侵入北朝鲜。
12月11日,13个阿拉伯和亚洲国家开始在联合国展开行动,要将一项停火提案交三人委员会处理。杜
鲁门政府在华盛顿经过一番商讨后,同意了停火条件。这些条件基本上保持了原参谋长联席会议所提出的
内容:该协议仅限于朝鲜;建立一个20英里宽非军事区,大体沿三八线划出该区的南部分界线;禁止任何
一方进一步增兵;并按以一对一的原则交换战俘。
十三国提出的停火提案于12月13日由联合国政治和安全委员会(第一委员会)通过。次日,又由联合国
大会通过。两次美国都给予了支持。
十三国集团随即要求北京将其特使伍修权将军留在联合国。伍曾出席了早些时候的联合国会议,参与
讨论苏联谴责美国的决议。十三国集团同时向中国保证:一旦达成停火,即可立即开始远东问题的谈判。
此时的北京政府处于胜利的兴奋状态,因为它已实现了在美国人和鸭绿江之间重建一个缓冲国的基本
目标。洋洋得意之时,北京政府犯了一个代价高昂的严重错误。12月21日,红色中国拒绝了联合国的停火
议案。其理由是,凡没有共产党中国参加的一切联合国行动均是非法的。12月23日,外交部长周恩来致电
十三国集团,电文亦由北京电台播放。他在电文中指责美国的行动,声称由于联合国军入侵北朝鲜,三八
线已不复存在。他宣称除非就外国军队撤离朝鲜、朝鲜事务“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美国侵略军”从
台湾撤走,以及确立红色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也达成一项协议,否则红色中国将不考虑停火。
很显然,中共政府认定它在朝鲜的军事胜利足以迫使美国接受以上所有要求。但他们错了。不仅因为
这使美国再次下决心保护自己在朝鲜的地位,而且因为假如中国接受停火,它在联合国的身价会由此倍增
,而美国以后也将很难阻碍红色中国进入这一世界机构。同样,世界舆论也会使美国感到,长期支持台湾
的蒋介石在政治上并不明智。因此,红色中国由于要价太高,最终一无所获。而这场谁也不想打的战争又
血腥地进行下去了。
12月23日是朝鲜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并非仅仅因为红色中国决定继续打下去,以迫使美国放弃
台湾,同意北京加入联合国。还有另一个原因,即第8集团军司令官沃尔顿?H?沃克中将在这一天因车祸
遇难。他的吉普车在自汉城向北行驶途中与一辆卡车相撞。其继任者马修?B?李奇微中将当时是负责后
勤的陆军副参谋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统率过第82空降师和一个军,为自己树立了光辉斗士的形象。
李奇微也是战后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中声名显赫的一位军界领袖。
李奇微给第8集团军带来了新的精神风貌。这也反映出这位指挥官的攻击与好斗心性。李奇微是在关
键时刻接管第8集团军的。该集团军现正与第10军合并。当时,两支队伍已被打得溃不成军,部队不可遏
制地向纵深一退再退,将士正面临信心危机。李奇微闭口不谈失败与撤退,而只强调进攻和胜利,迅速在
第8集团军官兵当中重新树立了自信心。他的军用夹克上别着一颗手雷,尽管没人指望李奇微真的会向敌
人投掷手雷,但这付打扮与他那咄咄逼人的自信为他赢得了敬意。第8集团军的将士们似乎立即察觉到,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