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峤在《请立周七庙表》中,也是激情澎湃,称武则天是“纂祖宗之洪绪,资圣神之睿问,乾坤合德,日月在躬,利泽浃幽显,光明烛宇宙”,称今日盛况是“神灵扶更始之运,亿兆庆维新之业”。(《全唐文》)
光芒照耀了神州还不算,直至照遍了全宇宙!这样的事屡见不鲜:当时的颂歌和后世的评价,往往有宵壤之别。看来,文人在写赞美文章时,还是笔下省点儿力气为好。
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进士及第,任长安县尉,后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凤阁舍人,甚得武则天赏识,“朝廷每有大手笔,皆特令峤为之”。在武周、中宗朝官运亨通,屡居相位,竟然封了赵国公。到睿宗二次当皇帝时,开始走背运。后来玄宗即位,被贬为庐州别驾,但他没去赴任,告老还乡了。他的生卒年份不详,据推测起码活到了七十开外。
李峤对唐代律诗的成熟,有一定的贡献。他前接王勃、杨炯,又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在当长安县尉时已是文名大振,据说在县尉这一级官员中,李峤与骆宾王齐名。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耆宿,为时人所景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
他还有一首七言歌行《汾阴行》,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演唱此诗的结句——“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心有所感,悲慨多时,赞叹李峤是“真才子”。
在文人的一片赞美之中,堂堂大周就这样应运而生。不过这里面有一个理论上的悖谬,周代唐立,根据的是“五行相生”学说,可是五行里只说火可以生土,现在土怎么生出了火来?
这也难不倒高智商人士,陈子昂等人解释说:“土则火之子,子随母,所以篡母姓。”黄雀追随赤雀而飞,就是子随母。因此五行中的逆向运动,也就说得通了。
武则天之所以对“周”这个国号情有独钟,除了前面讲到的武氏源出周平王之子外,还有两个因素。一是武士彟曾在高宗时期被封为周国公,现在以“周”为国号,表示新国家是有渊源的。二是武则天对上古三代的盛世一直很向往,国号取名为“周”,显露了她的宏大抱负。
国家的新首都洛阳,经武则天多年的经营,现已是政令所出、人文荟萃的首善之区。“革命”后,武则天又加强了神都的军事防卫,驻扎在新首都周围的诸军人数,约在30万左右。武则天以此居中御外,万无一失。
从嗣圣元年(684年)的废帝政变,到今天不过才6年时间,武则天恩威并施,操纵大局,以一女子而登帝位,不出宫闱而易社稷,手段之高,确实令人惊叹。
陈子昂曾赞美道,武则天“不改旧物,天下惟新,皇王以来未尝睹也。”
其实,她哪里是不改旧物?三皇五帝到于今,中国最大的礼教叛逆者,非她莫属!
30、辉煌历史必有它阴惨的背面
这样轰轰烈烈、花团锦簇的一场“革命”,与那些民众自发地掀翻一个皇朝的革命不同,这其实是在强力人物操纵下的体制变革,其过程中必然伴有高压、钳制和大量冤案。后人决不该只看见表面的欢呼拥戴,而忽略了背后的凄惨血泪!
骆宾王当年的檄文不幸而言中了——今日之域中,竟是武家之天下!
此时最尴尬的一个人,恐怕就是前睿宗皇帝了,当了几年傀儡皇帝不算,还要遭遇改朝易姓的厄运。从皇帝位置上跌落下来,当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皇嗣”,这个称号前无古人,跟皇太子完全是两码事。如果身份是太子,那就预示着将来一定会继承帝位,可是这皇嗣,只不过意味着他是女皇的儿子而已。
女皇的位置将来由谁来接替?不一定就是“皇嗣”。
大周在礼法上的这一个空档,武氏的那些子弟们当然要打主意。这里面最想、也最有资格谋得皇储身份的,要数武承嗣了。一是他身份过硬,是武士彟家族嫡系的袭爵人,现已被封为魏王;二是他官职最高,现已是文昌左相,也就是首席宰相了,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三是他拥护“革命”出力最多,请愿之事十有八九是他一手谋划。
人之欲望,从来就是个无底洞,武承嗣不会满足于这“三个第一”。他现在最想的就是“夺嫡”,由自己来当皇太子。
考虑到前面的几次群众运动都见了效,武承嗣就发扬光大,密令凤阁舍人张嘉福再组织一次父老请愿。于是不久,由洛阳人王庆之牵头,有数百群众上表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废去李旦的皇嗣身份。
女皇这会儿还不糊涂,她专门召见了王庆之,问道:“皇嗣我子,奈何废之?”
王庆之的回答也很厉害,他说:“今是谁有天下,而以李氏为嗣乎?”
他提出的这个命题,正是武则天永远也没解开的一个死结。母亲当了皇帝,这没有问题,但是,皇帝位传给谁?假如传给儿子,尽管李旦现在姓了武,可毕竟是李氏血脉,传给他就等于又轮转回去了,谁能保证在武则天身后,他还甘心姓武?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