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召见这个小崽子,问他有何事要告发。
小孩子说:“臣父已死,臣家已破,但陛下之法也为来俊臣所玩弄。陛下若不信臣所言,可择朝中清正可靠之臣,试以谋反按之,只要经来俊臣鞠问,无不承认谋反!”
武则天大惊:“竟有此事?”
她这才有所悟,想想狄仁杰不正是这种情况么?于是马上召见狄仁杰,问他:“卿为何要承认谋反?”
狄仁杰回答:“不承反,臣已死于拷掠矣!”
女皇又问:“那么,为何要作谢死表?”
狄仁杰答:“没写。”
女皇向狄仁杰出示了谢死表,经辨认笔迹,才知道是由他人冒签的。经过再三考虑,武则天最终赦免了这七人,只是统统都贬为了县令。
对于这个结局,来俊臣、武承嗣大为恼怒,一天几次坚请杀了他们这批人。但武则天终究没答应,只是说:“诏令已下,如何能返悔?”
武承嗣见无法说动老太太,只得退下,又密嘱台官联名上表,力求杀掉这七人。来俊臣则改变思路,能杀一个算一个,他上奏道:“七人之中的裴行本,叛迹已露,其罪犹重,请诛之。”徐有功当场反驳说:“明主已有再生之恩,而俊臣等却欲违背上意,执意诛杀,岂非欲置主上于无恩无信之地?”
最后还是武则天拍板:“吾意已决,众卿勿再争。”
这边刚告一段落,那边又冒出来一个。在“七人阴谋集团”中,有一个司农卿裴宣礼,他的外甥霍献可,是朝中的侍御史。这个霍御史鬼迷了心窍,非要让女皇杀了他舅舅不可。他伏阕面陈道:“陛下不杀裴宣礼,臣请死于阶前。”说罢,以头触殿阶,血流沾地。
霍献可这么做,既是为了表示“为人臣不私其亲”,企图邀宠;同时也是为了讨好武承嗣,做个远期的政治投资。至于舅舅的脑袋掉不掉,他一点儿也不心疼。
对于这种矫情到违背常理的“忠诚”,武则天心甚厌之,根本不理。但这个霍献可并不灰心,常以绿帛裹其伤,微露之于幞头之下,“冀太后见之以为忠”。
为了向上爬,连良心也不要了、脸也不要了。我们的民族中,世世代代这样的“官瘾一族”何其多也!也许是——文化不断,官迷就不绝?
这个“七人事件”,我认为,极有可能是酷吏问题的一大转折点,聪明如武则天,不可能从中没领悟到什么。酷吏们的作为,是否已超出了她的容忍限度?他们的作用,是否已从必要走向了多余?有没有必要将他们彻底铲除?这些问题,女皇已经在考虑了。
这一时期,是两股力量在交错起作用。一方面,在正直大臣的抗争下,酷吏开始受到抑制,另一方面,滥刑之风仍在蔓延。
其实,事情早在天授二年(691年)就有了微妙变化。当时御史中丞李嗣真曾上表反对告密,他说:“近来狱官单人奉命,鞠问既定,便不再复审。刑法操于臣下,若有妄杀,陛下如何得知?且九品之官操生杀之权,不经秋官(刑部)与门下省,国家之利器转入个人之手,他日恐成大患!”
这一番话,说得武则天心动。此后,她为了遏制酷吏、挽回舆论,就采取了一个幽默办法:让酷吏去整治酷吏。
恰在此时,左金吾大将军丘神勣在博州平叛时,妄杀已经反正的官民千余家的暴行被人揭了出来。当年二月,事情被查实。
好,这条倒霉的走狗就该被烹了!
武则天下令,将这个屠夫将军斩首示众。这家伙自从迫害故太子李贤起,不知滥杀了多少无辜,现在是该还的时候了——以自己的人头来还。
将军断头之日,朝野为之鼓舞!
一个倒下去,就有人趁势而上,再揪出一个来。
有人接着告发,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勣合谋,陷害无辜,罪在不赦。武则天此次发挥了高度的政治幽默,把周兴交给了来俊臣去审。
这是两只老虎面对面。
其结果,极富有戏剧性,创造出了一个千古不灭的成语——“请君入瓮”。
周兴资历很老,在酷吏当中官位最高,素来擅长罗织罪名,陷害无辜。他的崛起早于来俊臣,可以说是来俊臣的老师了。
来俊臣受命后,充分理解了女皇的幽默,就很正式地在下班后宴请周兴。席间,两人相谈甚欢。
忽然,来俊臣虚心向老师求教:“近来囚犯多不承认罪名,当为何法?”
周兴不知就里,大咧咧地说:“此甚易耳!取一大瓮,以炭四周烤之,令囚犯入其中,何事不承?”
来俊臣拍案道:“妙哉!”
于是他马上命人抬来一个大瓮,依周兴之法,架起木炭烤热,然后徐徐起身对周兴道:“有‘内状’要我审问老兄,请兄入此瓮!”
周兴大惊失色,吓得一个劲儿叩头伏罪。不用入了,我全招!
武则天念及周兴也还有点儿功劳吧,就没要他的命,判他流放岭南。但是,皇帝饶了他,仇家却放不过他。在流放途中,他被仇家杀死,碎尸万段。究竟是谁杀的?魔头千夫所指,死了也就死了,没人追究这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