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本姓渊,唐人为避高祖李渊讳而写作“泉”,盖苏文是他的名。他也是入了《隋唐演义》的人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广播评书流行,几乎家喻户晓。他名字里的“盖”,不知说书人为何要念成“葛”。
泉盖苏文大概信奉法家思想,专横残暴,以严刑立威。高丽“国人皆苦之”。
属国的大臣杀了国王,又实行暴政,上国当然有义务来管一管,这就为唐太宗征高丽提供了一个理由。
这时半岛上三国之一的新罗,与唐的关系很好。贞观十七年(643年)九月,新罗向唐朝求救,说百济夺了新罗四十余城,还与高丽连兵,阻断了新罗赴唐的朝贡通道。
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了,太宗就派使臣前去警告高丽。
贞观十八年(644年)正月,正当唐使臣抵达平壤时,高丽又出兵拿下了新罗两城。唐使劝其退兵,盖苏文根本不听。使臣回来一汇报,太宗当然恼了,决定发兵讨之,并且要亲征。
褚遂良对此持反对意见,劝太宗不必亲往,太宗不听。
这次出征是比较奇怪。以前对外作战,太宗都是派将领率军,这次却要执意亲征。据范文澜先生分析说,做出这个决定,一是为了打破隋以来军民对高丽的恐惧;二是太宗自以为有必胜的把握,想玩玩战争的游戏。
我认为,两条都很有可能。第一条,隋三次征高丽失败,高丽将隋军阵亡将士的尸骨筑成了一座京观(为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高冢),这确实是够恐怖的。太宗即位后,在贞观五年(631年)就派人进入高丽,毁掉了这个京观,将前朝将士的尸骨收殓安葬。他很清楚,唐军民不可能没有恐惧心理。第二条,太宗在征高丽的战争中,有些决策和举动太过浪漫化,实在是太像搞一次军事演习了。
这次动员,唐朝共征发了十六道的兵员,总计十万人。贞观十八年(644年)十一月,太宗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南、淮河、岭南、三峡兵四万,又在长安、洛阳募士三千名(即志愿兵),乘三百艘战舰出征。这一路是从水路出发,从莱州(今山东掖县城)渡海,直趋高丽都城平壤。
另一路是陆路,以太子詹事、左卫率李勣、江夏郡王李道宗为辽东道正副行军大总管,率领步骑兵共六万,还有兰、河二州(河州在今甘肃和政西北)的一批“降胡”,直趋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市)。两支大军“合势并进”。
出师前,太宗诏告天下,特别列举了此次征高丽的五条必胜缘由:“一曰以大击小,二曰以顺讨逆,三曰以治乘乱,四曰以逸待劳,五曰以悦当怨,何忧不克!”
这话是用来激励军民士气的,可是人们战后再来看,滋味就很不同了。
征高丽的诏令一下,立刻有数以千计没被征发、但自愿私人购置装备从军的志愿者,要求从军,且声称:“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这期间,更有百姓给新生儿取名“平辽”的,形成时髦。民间复仇情绪顿然高涨。
贞观十八年(644年)十二月二日,太宗发出总进攻令。下诏水陆诸军及新罗、百济、奚、契丹等分道进击高丽。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十二日,太宗亲统六军(中央禁军)从洛阳北上,三月十九日,抵达定州(今河北定县),留太子在此监国,令房玄龄与高士廉、刘泊、马周等辅政。三月二十四日,太宗率部离定州,踏上征程。
此行何去?
健儿只道复辽东!
这是一场实力不均等的战争,开始时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唐两路大军均有战果,李勣和李道宗一路,顺利攻陷了盖牟城。张亮所率水上一路也不错,渡海袭击卑沙城。前锋程名振引兵深夜抵达城下,获罪后重新被起用的副总管王文度身先士卒,率兵冒死登城,一举拿下该城。
五月初,李勣和道宗率前锋四千余骑抵达辽东城下。盖苏文急派步骑 4 万人前来援助守军,但被唐军击溃。
五月十日,唐太宗亲率六军渡过辽水,渡后太宗下令毁去桥梁,以示此行定当背水一战。而后先行一步,自领数百骑飞驰至辽东城下督师。
辽东城,可说是一座铁打的城,隋炀帝三征高丽,都止步于此。
但太宗不是隋炀帝,他自有激励将士的一套。唐军在攻城前负土填堑, 太宗也参加到背土行列中,随从官员不好意思闲着,也连忙一起动手。数日后,城下沟堑被填满,唐军即发起总攻,以抛车攻甩出 300余斤的巨石,所击打之处无不摧毁。如此连续攻城 20多天,昼夜不息。
唐太宗亲率六军助威,击鼓声、喊杀声震天撼地。辽东城内外开了锅一般!
五月十七日,唐军趁南风起时火弩齐射,点燃了西南城楼,士卒趁势奋勇登上城墙,杀入城内。
铁打的辽东城就这样被凶猛的唐军生生地砸开了!
此后唐军又迫降白岩城。
六月十一日,太宗率军从白岩出发,兵锋直指平壤的最后一道屏障——安市城。二十日大军到达安市城北,连气也没喘一口就开始攻城。次日,盖苏文派遣高延寿和高惠贞率兵15 万赶来援救。
据有人分析,抵达安市城的这一路唐军顶多有5万人,除去维持后勤保障线和继续围困安市的军队,能迎战高丽援军的兵力大概有3万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