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五,形势陡然严峻!
然而,看见敌兵源源开来,太宗不但不慌,反而高兴得亲自上阵指挥。就连唐军的普通士卒对战场形势也都极为乐观,“闻高丽至,皆拔刀结旆(飘带),喜形于色”。
这不光是意志的问题,而是太宗料定高丽援军仗着人多,一定会跟唐军展开野战。那就正好闯到虎口中来了!
唐史上这场著名的“驻骅山大战”,眼看一触即发!
江夏王李道宗此时提出建议,他认为,高丽倾全国之力来救安市,都城平壤守备必弱,因此请拨精兵五千,直趋平壤,一举拿下。若如此,来的这15万援军也必不战自溃。如果太宗采纳了这一建议,此次征高丽的战略意图就可以完全实现。可惜,可能是出于谨慎,也可能是太想亲自指挥打一个漂亮仗了,太宗没有答应。
为诱敌深入,太宗先命将领率突厥兵千余人挑战。刚一接战,唐军即假作不支,纷纷后撤。高丽兵都以为唐军软弱,竞相追击,直进至安市城东 8 里的六山(今辽宁海城东南),依山结阵,绵亘 40 余里。
太宗登山察看了形势,穗亲自做部署,令李勣率步骑一部在西岭布阵,诱敌出击;长孙无忌率精兵万余,埋伏于山北狭谷之中,待发起攻击时,从敌后冲出;自己亲率步骑四千,携带鼓角旗帜,潜伏于高丽兵营之北的高峰之上。约定明日开战,三支队伍闻鼓角一起出击!
部署完毕,太宗又命人搭起受降帐幕,说:“明日午时,纳降虏于此矣!”
六月二十二日,总攻开始,各路唐军鼓噪而进,将高延寿人马围在了在核心。高丽军猝不及防,一片混乱。
就在这时间,天色忽变,阴云密布,有耀眼闪电连番劈下,状极奇丽。但见战场上,一员白袍唐将跃马而出,手持方天戟,腰挎两张弓,大呼陷阵,所向无敌。高丽军惊恐万状,皆披靡而逃。唐军气盛,三路齐发,越战越勇,将高丽军击溃,斩首两万余级。
这个有如天神下凡的白袍将军,就是在《隋唐演义》里大名鼎鼎的的薛仁贵。薛仁贵名礼,字仁贵,是绛州龙门(令山西河津)人。他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膂力,以务农为生。这次征辽,他到将军张士贵门下应募,被收为部属,是为著名的“白衣从军”。
在两军对垒中,他服装奇异,胆魄过人,真是大大出了一把风头,可以说是唐朝的一场超级男子秀!
在山上观战的太宗果然注意到了这个奇人,大为赞赏,战后论功,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职守皇宫玄武门(北门)。及征高丽还军后,唐太宗还特对薛仁贵说:“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之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虎将。”又加封薛仁贵右领军郎将。由此薛仁贵骤然崛起,成为初唐将领中的一员新秀。
大战方歇后,高延寿、高惠贞率残兵败退至山上,依山自保。但又被唐军团团围住,欲归无路,只得请降。
太宗按辔徐行,查看高丽营垒,对侍臣说:“高丽倾国而来,存亡所系,一麾而败,天佑我也!”随后下马再拜以谢天。
降将高延寿等膝行而前,拜伏请命。太宗面有得色,傲然问道:“后敢与天子战乎?”
这也是一代雄主的千古名言了!
太宗从俘虏中挑选褥萨以下酋长 3500 人,授以军职,迁居内地。其余兵士全部释放,让他们回平壤去。只有靺鞨兵3300人因冲撞了“圣驾”,被全部坑杀。获释的高丽兵士皆举手顿地欢呼雀跃。
经此一战,高丽举国震惊,后黄城(今辽宁沈阳南)和银城(今辽宁铁岭南)守军全都自行逃遁,数百里内无复人烟。
此战后,太宗改所驻扎的六山为“驻跸山”,令人制作了《破阵图》,又让中书侍郎许敬宗写好纪念文章,勒石以纪功。授高延寿鸿胪卿、高惠真司农卿。
收拾了高丽援军,转过头来该收拾安市城了。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不仅城池高峻,且守城的名将杨万春也是个奇人。当年盖苏文篡权作乱的时候,独有杨万春不服。盖苏文派兵攻伐,却怎么也打不下来这座城,只好默认杨万春在安市城的权力。
太宗知道安市很难攻,杨万春也绝不会出城与唐军野战,于是提议:舍安市而西攻建安。因为此时张亮率领的水军正在围攻建安城,拿下了建安,安市就成了一座敌后孤城,困也把它困死了。
但李勣不同意,认为西攻建安,唐军离后勤补给基地辽东城的距离就太远了,如果安市的高丽兵冲出来截断唐军后路,情势必然危殆。他坚持要“先攻安市”。
当今有研究者认为,李勣之所以持有保守的观点,是因为皇帝御驾亲征,万一出了危险谁也担戴不起,所以宁肯用笨办法。大军统帅是这样一个意见,太宗也就不再坚持了,先一步一步地啃吧。
八月十日,唐军切断了安市与建安的联系,开始攻城。城内高丽守军士气高昂,死守不弃,且每次看见太宗的旌旗、麾盖,必登城鼓噪,弓矢乱发。
太宗何曾受过如此的羞辱,勃然大怒。李勣便请求,于克城之日,将城中男子尽诛以泄愤。这消息不知怎的传入了城中,守军益愤,人皆死战。
百战百胜的唐军这次却无论如何也啃不下这块骨头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