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她把一批品级不高的文学之士召入内廷,参与决策,起草诏令。起初这些人没有名号,人员也不固定,到乾封元年(666年),武则天特许一批文士从北门(玄武门)出入禁中,朝中大臣讥之为“北门学士”,这才算有了个称号。
当时知名的北门学士有元万顷、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宾等人。他们出入北门,与政府办公的“南衙”无涉,形同武则天的私人。朝中大臣知道这是为了分宰相之权,因此就多有讥讽。这些北门学士极受武则天赏识,在武则天后来以太后身份临朝时,北门学士就成了最基本的政治力量。
在北门学士中,这里值得一说的是元万顷,他是北魏皇族之后,史称他“属文敏速,然性疏旷,不拘细节,无儒者之风。”(《旧唐书*元万顷传》)这么一个洒脱之人,必有《世说新语》式的掌故。他在随辽东道大总管李勣征高丽时,一个人就有两件事成为掌故。
在李勣的陆路大军之外,当时还有一支偏师水军由裨将郭待封统领,前去袭击平壤。别帅冯本领大军在后,增援郭待封,不巧船破失期,大军没有赶到。郭待封那边苦等不至,急了,想要写信给李勣,但又怕被高丽兵截获,知道唐援兵不至,将会乘危迫之,于是写了一首离合诗(或作藏头诗)赠给李勣。李勣不解其意,大怒曰:“军机急切,何用诗为?必斩之!”元万顷当时为辽东总管记室(文书、翻译),只有他一个人看明白了,为李勣解释了一番,李大总管这才熄了火气。
李勣在军中曾令万顷作讨高丽檄文,文章写好后,其中有一句话是讥讽高丽"不知守鸭绿之险"。泉男建收到檄文一看,大受启发,给李勣传了个话,说"谨闻命矣",于是移兵固守鸭绿,使唐军不得渡江,这可把李勣给气疯了。事情闹大了,元万顷被判流放于岭南。后来遇赦得还,官拜著作郎。
上元年间,武后的权力空前增强,她特地把刘祎之、元万顷等从流放地召还,储备政治力量。北门学士果然也是名不虚传,就在武则天升为“天后”之后的第四个月,他们就协助武则天拿出了“建言十二事”,抛出了一整套政治新概念,打破了贞观以来的理论闷局。
这个班子,在武则天的主持下,还前后撰写了《臣轨》、《百僚新诫》、《列女传》、《内轨要略》、《孝子传》、《乐书》等著作共千余卷,作为整顿吏治、普及荣辱观教育的启蒙文本。
武则天对政治体制另外还有一项改革,看似没有实质意义,其实也可以说是意识形态变革。那就是改职司名称和官职名。龙朔二年(662年),在她建议下,大唐中枢的重要机构和官职一股风地改了名。门下省改为“东台”,中书省改为“西台”,尚书省改为“中台”。三省长官也随之改名,侍中改“左相”,中书令改 “右相”,仆射改“匡政”。此外还有尚书为“太常伯”,侍郎为“少常伯”,左右丞改“肃机”,诸司郎中改“大夫”。 其余二十四司、御史台、九寺、七监、十六卫,都改了名
名字动了,实际职能却并未动,所以有人说这是武则天性格好动的证明,玩的不过是文字游戏。其实不然,把前代制定的职司官名改变,这本身就是一个鼎革的信号,同如前面所说,意图是形成变革前的气氛。
改过的中央三部门的名称,中枢机要的色彩淡了,作为辅助办事机构的色彩增强了,这不是完全没意义的。而改革后的官职名,专业特色非常突出,是干什么的一望可知,且名称很有文采,有人估计都是武则天的杰作。
武则天在这以后,还改过几次官职名,都有刷新政局的意思在内吧。
顺便提一句,她在后来又将改中书省为“凤阁”,中书令称“内史”。到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又一度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称“紫微令”,真是越改越有诗意了。流传至今的《千家诗》启蒙读本里,就收有白居易的“紫微花对紫微郎”一诗。这是白居易在当中书舍人时,描写中书省黄昏景色的诗句。白大诗人以“紫微郎”自称,意境至为闲适。
“建言十二事”中,有两条不甚引人注目,但却意味着大唐国策即将发生重大转折。这两条,都涉及战争。
其中第十条是说,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这一条,如果不加解释的话,现代人不大容易弄明白。所谓“勋官”,就是战斗功臣,他们虽然没有具体的职守,但可以根据勋品的高低获得一定的“勋田”。
这不光是一个福利待遇的问题,勋官本人以及五品以上勋官的子弟,还有资格做实授的官。具体办法是,服役一定期限或缴满一定的资金,再经考试合格,就可以参加“铨选”(成为候补官员)。
对无权无势的小老百姓来说,勋官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进身之阶。况且勋官之服色,与同级官员一样,在社会上那还是很有身份的。
可是在当时,由于战争创伤以及经济无着,一些勋官经常会惹出些麻烦,而被朝廷“夺赐破勋”。武则天提的这个建议,就是要求对上元前犯有罪错的勋官,不再追夺勋赏。这是对荣誉军人的照顾。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