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之前,大唐四境武功赫赫,都是靠军人打的,安抚他们理所当然。这起码说明,武则天不认为打仗是游戏、是比拼个人的勇气,她知道打仗不容易,百姓承担得太多。安抚军人,也算是“悯民”措施的一部分吧。
另一条,是第三条“息兵,以道德化天下”。这里的“天下”,包括了唐四边的诸国在内,说的是国际问题。“息兵”这两个字,分量可是不轻,它表明武则天对“国际战略”已有了全新的看法。
既然连高丽这样难啃的敌国都给一举端掉了,为什么还要提出息兵呢?
22、大唐东西两边烽烟又起
在平高丽之后的七、八年间,大唐四境的局势又有了新变化。新的强敌崛起,老的对手复苏,情况不是很稳定。
此时西境逐渐强大起来的是吐蕃,它把手伸到了西域,连连攻陷唐西域各州。在另一端,东境也没有消停,高丽、百济灭后,唐昔日的盟国新罗渐渐坐大,好了伤疤忘了疼,时而背叛唐朝,做些不仁不义的事。还有早就被灭掉的突厥残部,也有卷土重来的意思。
烽烟又起,哪一处不去平都不行。其他的,都还可说是癣疥之患,但是吐蕃不能不认真对付。
吐蕃这次对唐的挑衅,上下一心,攻势凌厉,其社会发展水平虽然还处在向唐朝学习的阶段,但对大唐帝国毫不畏惧。
这个初生之犊,让高宗、武后大大地头疼了一回。
吐蕃,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就是著名的文成公主嫁过去的地方。吐蕃其族源于羌族,繁衍于今西藏及四川西部一带,原为分散部落。在北周时便开始兴起,隋唐之际已是群雄并踞。到唐初,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各部,定都于逻些城(今拉萨市),用正统史学家的话说,是“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政权”,势力渐趋强盛。
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同意和亲,这才有了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蕃的佳话。
吐蕃也是“向唐朝学习”的诸国之一,和亲之后,派了不少贵族子弟到唐求学,两方关系转为密切。唐太宗死后,关系也还不错,松赞干布还给唐廷写了信表示忠心,永徽年间,文成公主派人向唐“请蚕种及造酒、碾、纸墨之匠”,高宗都欣然应允。
可惜的是,在永徽初,这位深具眼光的大英雄松赞干布死了,其子早亡,由孙子即位。孙子年幼不晓事,便由禄东赞为相,掌握国中大权。
显庆三年(658年),吐蕃向唐朝献金盎等礼物,请求再次通婚,双方的关系还是相当友好的。
局面是在龙朔之后开始逆转的。这一时期,吐蕃这个落后生产力政权的国力已十分强盛,有了攻略四方的雄心。它的邻居吐谷浑早在太宗时就被平定,内附大唐,成为大唐防范吐蕃的屏障。禄东赞对其久有图谋,龙朔三年(663年)时,便趁大唐正在东边与百济打得不可开交之机,悍然率精兵进攻吐谷浑。吐谷浑可汗顶不住,狼狈奔入唐地凉州(今青海武威)。
西境局势由此骤然恶化。为防不测,唐也屯兵于凉州、鄯州(今青海乐都),双方已经是兵锋相对。
总章年间,高宗、武后曾召宰相姜恪、阎立本、将军契苾何力等,商议能否出兵打击吐蕃、援助吐谷浑。但三个人意见不一致,有说不可、有说不忙的,只有姜恪坚持必须马上打。结果议而不决,错失良机。
这个时候,吐蕃透露出,与吐谷浑还有讲和的余地,高宗也准备调停,可惜禄东赞就在这个时候死了。史载“东赞不知书而性明毅,用兵有节制,吐蕃倚之,遂为强国”(《新唐书*吐蕃传》)。他的死,更导致局面不可控制。
他一死,他的四个儿子同时当国,雄心更甚,完全没有了节制,开始大举进攻西域。唐西境自此正式上演“双雄会”。
到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大军已连陷西域十八个羁縻州,唐的安西四镇顿时烽烟遍地。安西四镇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其中的龟兹就是大唐安西都护府的治所。这四镇,是大唐羁縻西域各部的一个政权体系。
吐蕃这次胃口甚大,和于阗部落联手,竟然拿下了安西大本营龟兹的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
搞什么搞,不可忍了!“二圣”决定用兵,派名将薛仁贵任逻挲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大总管。
这阿史那道真,名字像个外国人。不错,他是混血儿,乃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与衡阳长公主所生。
阿史那社尔是唐初相当有名的一位传奇人物,这里先回过头去略说一下。贞观十年(636年),阿史那社尔在突厥内乱中战败,率部归唐。太宗视他为兄弟,任命他负责守卫皇宫北门(玄武门)。一年后,他迎娶了太宗的亲妹妹衡阳长公主,成为大唐驸马。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任命他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带兵西征天山一带的西突厥。
此战大获全胜,唐军连破处月、处密二部,攻占龟兹的都城——拨换城等五座城,于碎叶川西大败西突厥军,俘龟兹国王和公卿。
这一战,也震动了整个中亚,西域有七百余城摄于大唐声威,争先请降。唐的疆界,一下就推进到了帕米尔高原和中亚。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