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青铜时代的蜗角战争_潇水【完结】(15)

  魏无忌的名气如此之大,就连他的两个门客——张耳、陈余,也都攀龙附骥,成了蜚声国内的人物。他俩初次来见陈胜的时候,陈胜及其左右将官,生平数次听说二人的贤名,久为仰慕,不能相见,如今一见立即大喜。

  不料,这两个人却在群英会上唱出反调,说:“陈将军瞋目张胆,万死不顾一生,为天下除去残害人民的无道之秦,可是现在刚刚打到陈城,就急着自立陈王,好像告诉天下人,您是为了个人称王的私利而不是为了天下之公益而战斗。岂不惹天下人离你而去?”

  “那以二位的意见呢?”陈胜说。

  “您不如派人搜求六国诸侯之后人,立他们为王。这些人绝而复立,势必对您感恩戴德,同时他们利用自身的名望,一呼一喊,必然天下百应,六国旧地则不待野外交兵、攻城苦战,纷纷自动杀掉秦朝守令而反正,则反秦大势形成矣。于是您兵不血刃,直据咸阳,号令这六国诸侯,您的帝王之业可成!而今

  你只是急着自立为王,人们皆以为您在谋私,恐怕失去天下人心之助(‘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

  张耳、陈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说,战国六雄时代的诸侯王族们,并不是因为有“桀纣之行”而亡国。六国贵族的暴虐程度不及纣王,秦国是靠打胜仗才兼并了他们的土地,并非他们的人民要掉转枪头归服秦国,后面的种种事实标明,六国遗民对他们的诸侯王和诸侯国怀有意犹未尽的留恋。特别是秦王朝轻用民力,把大家弄得又穷又累,人们就更加忍不住怀念起从前(十六七年前)的诸侯王国时代。而且这些诸侯王族都是有着两三百甚至六七百年历史的高贵家族。就像现在的人迷信上帝和如来,当时人迷信祖先高贵者,迷信他们身上流传的“种”。

  总之,在亡国之余,这些原本没有多少罪过的贵族成为人们精神上簇拥的对象,他们比陈胜这样的“匹夫”更有号召力,更有称王的合情合理合逻辑之处。这就像西晋、北宋和明朝灭亡之后,群众纷纷拥戴散落江湖的皇子们,跑到南方继续当皇帝,而没听说人们要拥戴王敦、岳飞、吴三桂这样的匹夫豪杰——即便他们有功。这又好比西班牙人占领了南美州的印加,印加人就跟着印加贵族继续打游击,而未见去跟着哪个匹夫跑。

  曹操一直不敢称帝,就是因为他身上没有“种”,曹操是个匹夫出身,称帝人们不服。刘备虽然能力不如曹操,但一直被民间同情,就是因为他多少有点“种”,是所谓“汉室宗亲”。这都可以看出民心对“种”的迷信一直到了东汉末年都是如此。一个匹夫要想作大事,确实难啊。非要事先积几代德,作几代官,积成一个贵族,才好办些。

  总之,六国贵族之后是有很大号召力的,他的“种”注定他有无数的fans。所以张耳、陈余提醒陈胜顺应形势,如果陈胜自己不称王,而甘愿奉这些六国之后为王,那就可以把六国反秦运动推动得更汹涌。

  而陈胜没有贵族“种”,先天不足,势单力孤。

  张耳陈余的话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也是更深一层的意思,不仅仅关于DNA的:当时人怀念故国,所以追随六国贵族,为六国复国而卖命,这多少也算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公益(复国是天下人的大致共识,对天下人有利),所以值得去干。而陈胜自立为王,不肯立六国之后,标明了他不是为六国复国的“公益”而行动,而是“谋私”(即张耳说的“示天下私”——向天下表白他是为自己私利而战),天下就会“解”(解散离开陈胜)。是啊,为陈胜卖命,只是帮助陈胜实现其私利,而无关六国复国的“公益”,谁会跑来为陈胜称王称帝(实现所谓“鸿鹄之志”的“苟富贵”)的事去撇妻离子地卖命、凑份子、当炮灰呢?于是纷纷“解”去了。陈胜终于被陷于孤单,等着被秦王朝收尸。

  曹操不肯当天子,一方面是自己“种”不够,二是当了天子,就显得私了,跟自己身为汉相,一贯说的扶汉室相矛盾了。

  张耳陈余发言完毕,陈胜陷入了一种矛盾。

  他在想什么,我们没有知道。也许他会作如下权衡:张耳陈余建议的封六国诸侯之后的事,固然好,有利于反秦大势的形成,但从自己的私利角度考虑,封六国贵族,相当于把股权都转给了六国贵族,自己只成了众多董事中的一个而已。而董事多了不好,自己最后被六国贵族打出董事会也未可知。而自己单独注册公司呢,当“独一董事”,那固然好,但陈胜没有贵族身份,号召力小,不容易办成。他的公司还会跟六国贵族的公司形成竞争关系,把本可仰仗的盟友推向了对立面。

  陈胜思前想后,不知道怎么办好。

  其实,把公司股权转让给六国贵族之后而自己甘当经理人的例子,是有的:不久,当江苏北部也闹起来的时候,有一个匹夫叫陈婴,本来手下已经圈了两万多人,但他妈妈告诉他:“咱家祖上的DNA里没有显贵的双螺旋片断;“种”里边,也没有王的家谱。所以你不要称王,称王也不会有fans。”于是陈婴听老妈的话,把“公司”(两万人)全转手给了贵族项梁叔侄,自己甘当经理人。陈婴妈妈的话,和张耳、陈余的谏言,都属于识实务。这些话客观地反应了当时的人民确实只迷信“种”,只认“大品牌”的客观现实,匹夫硬要称王不符合当时的民情心理所向。非要逆此现实而动,以匹夫自称王,那就属于不识实务,一是没有多大号召力,二是显得图私而不为公(恢复六国的公益),最终就会落到张耳陈余所说:“今独王陈,恐天下解(离开)也”的失众寡助的局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