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一日,李渊和李建成,李世民,长史裴寂分率四路大军围住了河东四门,将河东城围了个水泄不通,随后,下令向河东发起猛攻。
屈突通的确如李渊所料,不敢出城攻击,但是他有几万精兵,龟缩在城池高大的河东城内,固城自守,却也绰绰有余。
李世民部率先向河东城发起了攻击,然而,却无功而返,在高大的城池下白白地丢了数百健儿的性命。
随后,李建成部,裴寂部以及李渊部都向河东城发起了试探性的攻击,结果与李世民部一般无二。
随后,下起了雨来,李渊也就下令停止攻击。
部队退下后,李渊在黄河岸边扎下了营寨,依然围困着河东城。
要想攻下有精兵把守的河东城,并不是在短期内就能成功的,并且,要有付出巨大牺牲的觉悟,李渊在此心知肚明,这个时候,他又想起了薛大鼎地建议,究竟该怎么办?他决定召集手下议事,商量对策。
屈突通有数万精兵,占据着坚城,若是我军无法攻克长安,朝后退必定被其阻拦,那时,腹背受敌,就太危险了!我军还是应该先攻下河东城,解决掉这个钉子之后,然后再西进关中,这样速度虽然慢了点,但是胜在稳妥。
这是长史裴寂的意见,在议事地诸位将领中,大部分人都赞同他的意见。
然而,李世民这个时候却改掉了初衷,赞同薛大鼎地建议来。
最初,他之所以反对这个建议,也是有着裴寂那样的顾虑,同时,他又认为固守河东的屈突通部士气低落,河东城不难攻下,岂料交上手之后,才发现并非如此,河东城绝非短期之内可以攻下的,要是让大军在河东城下空耗粮草,消磨时间,在这个风云变幻之际,无疑是坐失良机,李世民认为大大不妥,所以,他改变了主意,赞同薛大鼎的建议。
若是认为正确的事情,李世民就会横下一条心,谁的话都不听,一定要这样做,若是认为是错误的事情,他不会为了自己地脸面,或是别的什么,拒绝改变,而是会立刻改变主意,按照他认为地正确的方向去做。
在这方面来说,李世民无疑具有明主的资质。
和往常一样,李世民又发挥了他能言善辩的优
宇轩昂地在议事会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意思大概如
自古兵贵神速,我军正是大胜之机,正应该借势西进关中,在八方豪杰纷纷归附的情况下,留守长安的敌军必定闻风丧胆,有智慧的来不及谋划,有勇气的来不及决断,我军攻取长安,必定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毫无阻滞。
如果我军恋战,长期逗留在河东这座坚城之下,那时,长安的敌军就获得了喘息之机,他们便有时间来调整部署,建立好防线,严阵以待我军来攻,那时,我军进不能攻下长安,退又被河东牵制,浪费了绝好的时机,军心也会为之不稳,大事必将败坏无疑!何况,关中群雄谁都没有找到主子依靠,谁先到他们就会投靠谁,难不成我们要将他们拱手让给别人吗?要知道,在长安的西边,还有一些不安分的人啊!
至于屈突通,他就像一条老狗,虽然依旧张牙舞爪,却只能威慑别人,没有必要将他看得太厉害!
李世民年轻气盛,他的建议以攻为主;裴寂老谋深算,善于稳中求胜;面对这两条思路迥然不同的意见,李渊陷入了沉思。
最终,李渊将两人的建议各取了一半,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留下来堵住河东通往长安的大道,另一路则直接向长安挺进,先占据至关重要的永丰仓再说。
马上就要入关了。群臣纷纷上表,希望用更重要地名头来震慑关中,于是,大将军李渊就变成了太尉李渊。
九月十三日,大军渡过了黄河。
九月十七日,李渊进驻长春宫(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西北),各地的隋官纷纷来降,就连占据永丰仓的华阴令李孝常也派妹夫窦轨送来降表。不仅是各地官员,那些关中豪杰也纷纷率部来投,每一个人都在李渊这里得到了高官厚禄,于是,人人都欢呼,认为李渊才是真命天子。是平定这乱世的豪杰。
九月十九日,按照原定计划,李渊将大军分成了两路,一路由李建成率领司马刘文静,统军王长谐,姜宝谊,窦琮等率领数万精兵驻扎在永丰仓。
在这一路中,又令刘文静为主将,以长孙顺德,窦琮。段志玄为副将,带领粮食和数万精兵进驻潼关。防备河东的屈突通向唐军发起反攻。
李渊也在这一路军中坐镇。
另一路大军则有李世民为主将,刘宏基。殷开山,杨毛为副将,他们率领数万大军沿着高陵道,去进攻泾阳,云阳,武功等县,绕道长安西侧,为大军合围长安扫开障碍。
这是李世民第一次独立领军。在他的上面,再也没有自己的父亲李渊牵制。他的命令就是最终命令,这让二十来岁地李世民分外兴奋,心中油然升起了一股豪情,望着浩浩荡荡的向前行进的大军,他有着一种不管是什么挡在面前,都会将其踏碎的感觉。
然而,在他的脸上,你却看不到任何激动之情,除了双眼的神采奕奕以外,和平时并没有不同,而那双眼地神光,也要熟悉他的人才能察觉。
九月十九日这一天,高畅最大的敌人李世民终于正式登上了属于他自己的舞台。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