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慕顾氏道德学问的士子们纷纷前来求教。万历二十五年,顾氏兄弟建造了“同人堂”,与士子们讲习学问。由于地方太小,不能满足需要,顾宪成希望有一个理想的讲学场所,有意恢复宋儒杨时在无锡城东创办的东林书院。杨时是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师事二程,精研孔孟之道。历史上脍炙人口的“程门立雪”典故,就是此公求师心切的佳话。他以“龙图阁直学士”衔告老致仕,在无锡创办书院,以著述讲学为事。因杨时别名龟山,又名龟山书院;后人建道南祠奉祀杨时,又名道南书院。
顾宪成常对高攀龙说:“日月逝矣,百工居肆以成事,吾曹可无讲习之所乎?”他多次凭吊杨时书院的废墟,叹道:“其在斯乎!”那意思是说,理想的讲学场所就在这里。时机终于出现了,万历三十年,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恢复常州龙城书院成功,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得到常州知府、无锡知县的同意,修缮了杨龟山先生祠,又和志同道合者募捐出资重建精舍,这就是以后名噪一时的东林书院。
需要说明的是,在顾宪成之前,已经有人欲兴复东林书院。那是明代成化年间无锡人邵宝,希望恢复杨时的东林书院。高攀龙后来给顾宪成写传记时,回顾东林书院的历史时说:无锡原来就有东林书院,宋代杨龟山先生在那里阐述伊洛之学,后来书院停办,那里成了僧舍。成化年间“邵庄公图修复之,不果”。邵庄公就是邵宝,邵宝“图修复之,不果”云云,出于大名鼎鼎的高攀龙之口,是有权威性的。但是身为无锡人的高攀龙只说对了一半,邵宝恢复杨时书院虽未成功,却在别处创建了一所东林书院。关于此事,连无锡东林书院旧址的陈列说明,都不明就里,因此值得一说。
康熙《东林书院志》的编者严彀,第一个对此做了辨析,写了一篇《两东林辨》,说无锡有两个东林书院,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南,城东者为“东林本”,城南者为“东林支”。成化年间邵宝欲恢复杨时书院未果,就在城南锡伯渎畔另外新建一个东林书院。关于这一点,王守仁:(即王阳明)写的《城南东林书院记》是最有力的佐证。阳明先生死于嘉靖七年(1528年),比顾宪成创建东林书院早了76年,故他所说的是另一个东林书院,即在城南锡伯渎畔的东林书院,顾宪成创建的东林书院则在城东弓河畔。王阳明在那篇文章中写道:“东林书院者,宋杨龟山先生讲学之所也。龟山殁,其地化为僧区,而其学亦遂沦入于佛老、训诂、词章者,且四百年。成化间,今少司徒泉斋邵先生始与举子复讲学于期间。先生既仕,而址复荒,属于邑之华氏。华氏,先生门人也,以先生之故,仍让其地为书院,用昭先生之迹,而复龟山先生之旧……书院在锡伯渎之上,东望梅村二十里。”可见顾宪成创建的东林书院,与邵宝的东林书院毫不相干。有意思的是,由于顾宪成的东林书院声名显赫,遂使曾经有过的城南东林书院销声匿迹,以致无人知晓,现今无锡东林书院旧址作为一个文物保护单位,对于自身历史沿革的解说词中,没有一句话提及此事。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有鉴于此,我想告诉读者诸君,无锡城南锡伯渎畔曾经出现过一个东林书院,而本文所说的东林书院,则位于城东弓河畔,二者不可混为一谈,更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 从《东林书院志》看东林书院的本来面目
由于顾宪成与其他在东林书院讲学的诸君子学问博大精深,东林书院创建后,声誉日隆,成为东南地区的学术圣地。康熙《东林书院志》写道:“上自名公卿,下迨布衣,莫不虚己悚神,执经以听,东南讲学之盛遂甲天下”。
顾宪成希望把这一盛况载入史册,嘱托刘元珍编撰《东林志》万历四十二年,《东林志》完稿,可惜顾宪成已于两年前去世,刘元珍只得请高攀龙为该书作序。令人遗憾的是,刘元珍英年早逝,《东林志》没有出版。清初,无锡人严彀在刘元珍《东林志》稿本的基础上,编成《东林书院志》,于康熙八年(1669年)出版。这是关于东林书院的第一本志书,由上卷、下卷及附录组成,虽然保留了不少珍贵资料,但失之简略。
东林书院于天启五年(1625年)被毁,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重建,高廷珍等文人为了重现东林书院昔日的辉煌,编成洋洋二十二卷的《东林书院志》,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出版。光绪七年(1881年)又出版了重刻本。以上就是目前所见的三种《东林书院志》,是深入细致了解东林书院的第一手史料。
笔者细细拜读这些志书,所获得的印象,与先前学术界流行的说法颇有出入。一言以蔽之,以往学术界把一个以讲习儒家经典为宗旨的学校,误解为一个议论政治的讲坛,甚至误解为一个“党”--“东林党”。这当然是几十年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留下的烙印,不是哪个人的问题。今天新认识东林书院,必须以历史事实本身来说明历史,才能揭示真相。
东林书院的宗旨是什么呢?顾宪成说:“书院以广友朋之丽泽,则学脉系焉”,继承正统学脉是责无旁贷的。他对于风靡一时的王阳明心学颇多微词,意欲拨乱反正,推崇朱熹理学。在他的《泾皋藏稿》中多次谈到,王阳明倡言:“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亦不敢以为是也。”他给予这样的评价;“阳明得力处在此,其未尽处亦在此”:“其势必至自专自用,凭恃聪明,轻侮先圣,注脚六经,高谈阔论,无复忌惮”。因此他为东林书院草拟的院规,开宗明义便明确提出,遵循朱熹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制订了四要、二惑、九损(或九益)。其要点就在于“尊经”--尊重儒家经典。他解释道:“经,常道也”,“孔子表彰六经,程朱表彰四书”,就是为了“为天下留此常道”。而目前文人厌恶平淡,追求新奇,结果腹空而心高,目空千古,“一则曰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一则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结果孔子的一腔苦心,程朱的穷年毕力,都付诸东流”。从中不难看出,顾宪成创办书院的宗旨,在于正本清源,使士子们了解孔孟以来的儒学正统,不为异端邪说所迷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