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走向独尊(2)
慈禧盛怒之下要革了奕的王爵,奕则不客气地说“革了臣的王爵,革不了臣的皇子!”硬碰硬,谁也不退让,多亏了慈安两边劝……三人同治,虽说有个互相制约的问题,但总还可以互补,可以减少决策中的失误;没有了制约、没有了互补,只能执迷不悟,一错再错,甚至还会把最后一点回旋的余地都给断送了……虽然奕的综合能力比慈禧强,但慈禧手里有他不具备的王牌——光绪。
在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的国土,共同治理国家不过是昙花一现,而个人独裁却永远是那样有根基。
且不说前朝只说本朝,在太祖去世后四大贝勒共同执政也就坚持了四五年,就变成皇太极一人独尊;顺治即位初期,郑王与睿王联合辅政连头带尾也就半年;至于康熙初年的四大臣辅政,还不到6年就形成鳌拜专权的局面。
从咸丰去世到现在,尽管也充满了明争暗斗,但奕毕竟同两宫共同执政了20年。
慈禧本来就是个野心勃勃的人,经过20年的磨炼对执政已经相当熟悉了,现在又有光绪的父亲奕来帮她撑着,把奕挤出政坛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了。
平心而论,奕比几个兄弟的能力都要强,但他就是没有当皇帝的命。
当公布道光的遗诏后,他就把全部雄心化为“愿为贤王”;即使在最危机的时候他奉命留在京城同联军谈判,联军想把他推上皇帝的宝座时,他也断然拒绝了;而且真心诚意奏请咸丰回銮,在咸丰驾崩后又全心全意辅佐冲龄即位的同治。
可现在他才50岁,正是既有经验也有精力的时候,可朝廷——确切说慈禧已经准备把他一脚踢开了……如果从同治即位算起,慈禧用了22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宫中到朝廷的大权独揽。
而在这22年中,特别是在1864年清军攻克太平天国占领的南京至中法战争爆发前的20年,无论国际环境还是国内形势都为清王朝发展自身实力、实现“自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遗憾的是,清王朝决策人——无论是慈禧还是奕只满足购置洋枪洋炮、建立军事工业,不仅没能抓住这极为关键的20年,而且把主要精力用于内部的权力之争上——两宫与恭亲王、恭亲王联合慈安遏止慈禧、慈禧与同治及同治皇后明争暗斗。
慈禧利用一系列的内耗建立了个人独裁,清王朝不仅与“自强”失之交臂,也始终没有跨过从洋务到维新的关键一步。
然而与中国仅一水之隔的日本,恰恰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机会,不仅挣脱列强对自身的束缚,完成了明治维新,而且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它的近邻——朝鲜与中国……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一误再误
慈禧虽然是个很懂权术的人,但在应对国际事物上比恭亲王要差得多,尤其在大权独揽后的对外交涉上一误再误,终至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
从光绪三年(1877年)清政府向国外派遣使臣时起,主持总理衙门的奕就要求驻外使臣必须写工作日记,“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事咨报。
数年以后,各国事机,中国人员可以洞悉,不至漫无把握。”即使如此,主持总理衙门20多年的奕在办外交上也只是略知些皮毛。
至于慈禧及其所任用的庆王奕对于外交就更是一窍不通了,中法之战及所签订的“中法新约”,就是慈禧在大权独揽之后对外交涉的一大败笔。
自鸦片战争以来,打了败仗要割地赔款、开辟通商口岸,打了胜仗依然要出卖主权,正如时人所评论的“阳开通商之途,阴实开通藏之路”,“其争西藏之力,可与英、俄抗衡”。
不知是办理外交的人太闭塞,还是已经被洋枪洋炮打得高位截瘫的清朝统治者根本站不起来,以至法国不胜而胜,清朝不败而败。
法国毕竟与中国相隔数万里,而近邻日本的威胁就更为迫切与突出。
尽管在西方列强的军事压力下,日本于1854年(清咸丰四年,日本宏政元年)同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打开国门,但感受到外部压力的日本统治者很快就开始效法西方,改革官制,制定法律,开办新式学校,此即发生在同治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
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下,自身尚未挣脱西方列强奴役的日本已经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
同治九年(明治三年,1870年)日本政府派遣使者来华,要求同中国签订包括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不平等内容的条约,但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到了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四千日本侵略军在台湾府登陆,企图霸占台湾,只是由于清政府据理力争、台湾人民的强烈反抗以及英、美等西方列强对日本在亚洲的扩张心存疑虑,才迫使日方在得到清政府的赔款后撤军。
侵略阴谋未能得逞的日本,是不会放弃对中国的扩张野心的,为了再次对中国进行侵略,日本统治者始终把扩军备战作为国策。
面对日本针对中国的扩军备战,慈禧不仅没有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去经营在光绪二年成立的海军衙门,反而为了修复颐和园,通过主持海军衙门的醇亲王奕“挪用海军经费”。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