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此险恶复杂的国际形势,慈禧只能从“以夷制夷”的古训中琢磨出联合俄国牵制日本的策略,这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清王朝对外交涉的主旋律。
但俄国也不是吃素的,虽然其实力比不上英、美、法,但其对外扩张的势头却是有增无减。
俄国在相继吞并临近中国新疆的中亚汗国浩罕、茂甫、基发后,又击败“附近伊犁,与阿富汗为邻”的穆哈拉国,迫使该国成为俄国的属地。
在光绪十七年,俄国出兵占领帕米尔。
当时俄国在亚洲驻兵十三万五千七百以上,配备的大炮一百八十尊。
国土辽阔且与中国接壤在万里以上的俄国,早就对中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俄国在“与中国接壤之境,每值勘界,则必侵入”。
19世纪60年代俄国利用《中俄北京条约》,攫取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此后又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俄边境的西段,并在19世纪70年代,利用阿古柏在新疆的分裂活动、清政府忙于平定内乱的机会,俄国又出兵占领巴尔嘎什湖以东以南及至伊塞克湖南岸200多公里一线的大片土地。
此后则通过勘定中俄西部边界,使得侵占新疆44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强盗行径通过外交方式得到确认。
慈禧竟然把一个连祖宗发祥地都已经占领的邻国作为外交上的盟友,是愚昧无知呢,还是黔驴技穷呢……
致远号官兵邓世昌至于俄国对东北亚扩张所引起的同英美之间矛盾的加剧,也未引起慈禧应有的关注。
东北亚局势的紧张,凸显出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演变,英、美等国为了实现牵制俄国的战略目标,对日本的扩张态度也已经发生改变。
日本虽然未能跻身于世界六强,但它的背后有英美的支持。
慈禧并未从日本咄咄逼人的气焰中感受到新的军事进攻威胁已经在即,反而把精力放在六十大寿的操办上,而10年前的五十大寿就被中法之间的战事给搅了。
当日本侵略者把甲午之战强加到清王朝的身上时,慈禧一心想避战,想通过所谓俄国、英国的调停来化解战争的危机……慈禧的“以夷制夷”的惟一结果,就是争取到一个“三国干涉还辽”的机会,而“联俄拒日”则使得清政府用以赎回包括盛京、东京、兴京在内的辽东半岛的白银——从日本开出的5000万两降到3000万两,仅此而已。
伴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瓜分中国的浪潮已经迎面扑来,然而此时慈禧的心思却放在拖延归政上,在她的心目中保住无限期地听政,永远比应付咄咄逼人的列强更重要。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废立风波(1)
岁月如梭,转眼就到了光绪十三年(1887年)到了皇帝亲政的年龄,但对慈禧畏惧到极点的醇亲王奕深知太后最不能放下的就是手中的权力,于是他以国事多艰恳请慈禧太后继续训政。
此后又过了两年,19岁的光绪已经到了大婚的年龄,慈禧决定把娘家弟弟桂祥的女儿——比光绪大三岁的叶赫那拉氏册立为皇后,以便能在光绪的身边安插一个耳目。
把光绪抱进宫的时候实际还不到4岁,当时他还睡着,等醒来的时候不仅进了皇宫而且成了小皇帝。
从父系这边说慈禧是他的伯母,从母系那边论太后是她的姨母,从名分上他是皇太后与咸丰的过继儿子。
但慈禧已经感到:从小看着长大的光绪还不如没见过几次面的儿媳妇——也就是光绪皇后,对自己更亲。
从光绪亲政,母子之间的关系就更微妙了,说穿了就是个“权”字。
如果光绪在对国家的治理上同慈禧的意见一致,也许问题就不会那样尖锐。
关键是光绪认为慈禧将近30年的统治经验已经难以应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必须改弦更张。
而慈禧对手中的权力又是如醉如痴,爱不释手,从北洋水师到军机处、总理衙门、督抚、都统的任命都把持在她的手里。
对光绪来说,祖宗家法就是慈禧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像是唐僧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祖宗家法上哪一条允许太后垂帘听政?哪一条允许兄终弟及?哪一条允许割地赔款?再说祖宗家法也是在清朝崛起时逐渐形成的,也是在实行过程中不断改进的,哪有一成不变的道理!马关条约谈判北洋水师提督衙门而光绪却偏偏不像他的生父那样谨小慎微,却像师傅翁同(he)。
翁同是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但他并不是那种纯粹的书呆子,管过户部,也在军机处、总理衙门当过差,有一定的从政经验。
同治即位后,他不仅同李鸿藻一起担任帝师,还负责给两宫皇太后进讲《治平宝鉴》,同慈禧、慈安都有半师之份。
在光绪二年小皇帝六岁时就在翁同的教育之下……翁同不仅给光绪讲国学,还给他讲治国安邦的道理,甚至让光绪跟同文馆的学生学习外语,从而在给处在紫禁城的皇帝打开了一个了解外部世界的小窗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