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当然了解自己内侄女的能力以及时局的动荡,不然她是不会让光绪的弟弟载沣来当摄政王的。
慈禧是个很霸道、专横的女人,虽然醇亲王奕对太后恭谦得都有点令人肉麻,但当他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去世后还因坟前的一棵树而引起轩然大波。
根据“翁同日记”记载:醇亲王的陵墓前有一株粗大的银杏树,一些迷信风水的人说:醇王墓有帝王陵墓的气象,醇亲王的后代依然会入承大统。
慈禧听信了这话,立刻令人去砍掉那棵树。
光绪在得知自己父亲坟上的一棵树都保不住,气得下谕说:谁敢砍这棵树,先来砍他光绪的头……但慈禧还是在光绪赶到墓地前把树砍了,光绪悲忍不住号啕大哭,绕着父亲的墓走了三匝……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慈禧虽然砍了银杏树,结果仍然要从醇亲王的后裔中去选择皇位继承人,并让奕的儿子当了摄政王……别看慈禧对醇亲王一支接连出皇帝非常不情愿,但老醇王的福晋不仅不感激涕零,反而失声痛哭地说道:“既杀我子,复杀我孙,虽拥皇帝虚名,实等终身幽禁”,紧紧地抱着孙子不肯松手。
去接溥仪的王公大臣,只能用不能抗旨来迫使老福晋就范。
在老福晋看来,所谓入承大统就是把孙子送到终身幽禁的地方,就是生死之别……在光绪去世的第二天——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5日)慈禧也不得不伴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放弃把持了近半个世纪的权力。
由于她一直把主要精力用于对付已经亲政的同治与光绪、用于大权独揽,由于她的孤陋寡闻以及对世界风云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因而她给过继孙子溥仪留下的是一个即将寿终正寝的王朝……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慈禧不仅在紫禁城内挥霍无度,在陵寝的修建上也耗尽民脂民膏。
慈禧与慈安的陵寝分别建在遵化的菩陀峪与普祥峪,均称为定东陵,两座陵寝在光绪五年(1879年)已经完工,各用去将近300万两的白银的巨资,已经相当可观了。
两年后慈安暴亡,葬入普祥峪的陵寝。
但到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为了体现自己独尊的地位,下令把菩陀峪定东陵的方城、明楼、三殿(隆恩殿及东西配殿)全部拆掉重建,整整用了13年的时间,如果不是慈禧大限已到,陵寝的工程还会持续下去。
重新建成的三殿,所用木料都是最名贵的黄花梨,殿内的彩绘用的是贴金,墙壁是扫金,地面的雕砖上也都用扫金装饰……重修后的慈禧陵寝,不仅在清东陵中是最豪华的,即使把建在易县的清西陵以及建在昌平的明十三陵都加在一起,在骄奢淫逸方面也没有一座能达到慈禧陵寝的水平……请别忘了,慈禧下令重修陵寝时的1895年,正是甲午战争期间。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把资金用于增加或改进军事装备,而用于大肆重修陵寝,即使把富国强兵天天挂在嘴边上,又能如何呢!至于慈禧墓中的随葬物品虽然反映了她生前的意愿,但毕竟是后人给操办的,大太监李莲英的侄子李营舟写的《爱月轩笔记》以及清代档案中都对随葬的珠宝玉器进行了记载,《爱月轩笔记》对随葬物品还进行了详细的描绘,档案中的记载仅仅是器物的名称;尽管在随葬物品的名称以及数量的记载上,彼此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随葬品数量之多、价格之昂贵的确令人惊诧不已。
国势已经衰落到这一步,清王朝的决策人还不思奋起,又怎能减缓向下坠落的加速度……当1928年,军阀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对慈禧陵寝中的珍宝公开劫掠的案件发生后,《爱月轩笔记》的作者就说过“慈禧的葬物若均追回,足以富国”……慈禧的执迷不悟已经铸成大错,而她的后人也一个赛一个的顽固不化,清王朝的灭亡已经指日可待……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F010 同治皇后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她享受了最隆重的皇家婚礼;她气质优雅,饱读诗书,虽有六宫之尊,却不能讨得婆婆慈禧的欢心,以至独守空房;在旁人的眼里她是令人羡慕的,但她内心的痛苦却是锥心刺骨的;身在富贵的皇宫,却落得活活饿死的下场……同治皇后阿鲁特氏21岁时被迫绝食自尽,这时距离她进宫才仅仅两年,在这两年中她度过了常人难以想像的人生劫难……
状元之女
阿鲁特氏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族,隶属于蒙古正蓝旗。她的祖父赛尚阿在嘉庆年间中举,曾为大学士,并曾任道光年间兵部尚书兼刑部尚书,可谓权倾一时。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赛尚阿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入广西镇压太平军。但太平军攻势凌厉,从广西一直打到湖南,赛尚阿由此被革职。父亲崇绮在道光二十八年即中举,因受祖父株连,亦被免掉工部主事的职位。
同治三年崇绮重新参加科举考试,居然夺得一甲一名的状元头衔。
关于父亲得状元的故事,还在很小的时候,阿鲁特氏就听家人说过,这里面还有一段插曲。
当时看到考官的评分后,慈禧竟为把状元的称号给一个蒙古人而犹豫不决。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