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入关后不久就开了八旗科举,凡是旗人,不管是满八旗,还是蒙八旗都能参加,但那是乡试,至于殿试,还是以“满不点元”,即不取满人为前三名为标准,采取这样的政策,主要是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同治三年的殿试,实际由两宫太后做主。
正在慈禧为难之际,大学士瑞常等人为她解决了难题,他们一致认为:既然是科举取士,则“但凭文字,何论满汉”,崇绮最终得以金榜题名,担任翰林院修撰。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被选入宫
据一些清代笔记记载,咸丰三年就已经取消了选秀女的制度,当同治十一年该给17岁的皇帝完婚时,同治的嫡母慈安太后与生母慈禧太后全都动起了脑筋,把满朝文武官员家待字闺中的女孩子都理了一遍。
民谚称:“二月二,龙抬头”,同治将在这一天择定皇后及妃嫔的人选。
同治虽然青春年少,但也懂得选择皇后应该以德为先,加上他最敬重的慈安皇太后也非常喜欢状元崇绮的女儿,因此,比皇帝大两岁的阿鲁特氏,顺理成章地被同治选为皇后。
但这个决定惹恼了慈禧,因为她看上了刑部江西司员外凤秀的女儿富察氏。
而阿鲁特氏的属相和慈禧不合,生于咸丰四年的她属虎,慈禧却属羊。
民间有说法,叫做“羊入虎口”,这让天生要强自恋的慈禧非常不快。
但即使在当时,属相是否相配也只是看夫妻,不论婆媳。
慈禧虽然心里别扭,嘴里也不好说出来。
她真的后悔极了,当初就该坚持“满不点元”,不该在殿试中点崇绮为状元,这样他的女儿就没有资格入宫成为后妃的待选人了……和皇后同时入选的还有她的小姑姑,赛尚阿之女——也就是崇绮的幼妹阿鲁特氏,她被封为嫔。
另外,知府崇龄的女儿赫舍里氏被封为瑜嫔,刑部江西司员外凤秀的女儿富察氏被封为慧妃,主事罗霖之女西林觉罗氏被封为贵人。
第二日,两宫太后即向全国颁发了懿旨:“……翰林院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淑慎端庄,著立为皇后,特谕。”可是,阿鲁特氏还未入宫,就已经让慈禧太后非常不满,她今后的命运又会怎样?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同治大婚
由于崇绮之女被选为皇后,阿鲁特氏整个家族都受益匪浅。
她原本所属的蒙古同治与皇后成婚时的洞房(坤宁宫)大婚被、褥、枕头图案正蓝旗是属于下五旗,因为与皇家联姻,被抬为属于上三旗的“镶黄旗”,她的父亲崇绮也因此被封为三等承恩公,从此官运亨通,先后任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婚礼定于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日举行,在大婚之前,皇家需向皇后家“大征”,意即下聘礼。
日子定在八月十八,礼部尚书灵桂为“大征礼”的正使,侍郎徐桐为“大征礼”的副使,取意“桂子桐孙”,希望这位新皇后能够为大清王朝带来更多子嗣。
阿鲁特氏悄悄看过聘礼,礼单包括200两黄金,1万两白银;金银茶筒、银杯;1千匹贡缎;另外是20匹配备了鞍辔的骏马。
崇绮更是激动万分,他为女儿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女儿能够成为一国之皇后,这是怎样的荣耀。大婚典礼极其繁琐而隆重。
九月十三日,恭亲王和醇郡王的福晋——同治皇帝的两位婶母,将阿鲁特氏大婚所需的红盖头和宝瓶放入坤宁宫,宝瓶内装满金银米谷,以示吉祥如意。
婚礼当日,两位福晋便带领各位女官戴凤钿、穿蟒袍、挂朝珠至皇后家迎接新皇后。
九月十五日子时一到,钦天监的官员立即向外报吉时,四位福晋率内务府的女官开始为马上就要成为皇后的阿鲁特氏改换装束:梳双髻、戴双喜如意、身穿大红的龙凤同和袍,一手握玉如意、一手握苹果(象征如意、平安),坐进16人抬的婚轿进宫。
阿鲁特氏坐在轿中,听到沿街有阵阵掌声,据说是事先安排了宫中太监在凤驾通过时以掌声迎接。
从午门到皇后家的街道上都悬挂着亮晶晶的宫灯,更不要说前来看热闹的民间老百姓,人山人海将通往乾清门的御道挤得水泄不通。
阿鲁特氏在婚轿中虽然看不到外面的情况,但是从喧嚣的锣鼓声中也能揣测到热闹的场景。
后来,她听人说,两宫皇太后还特意在这一天下谕:皇帝大婚,为显示皇家恩典,凡是穿花衣的人都可以到午门观看皇后的仪仗。
只有在即位前没有结婚的皇帝才能举行大婚典礼,算起来也就是顺治爷、康熙爷举行过这样规模的典礼。
这隆重而又喜庆的场面至少有200多年没见过了,一时之间全城的花衣几乎都销售一空。
老百姓情急之下,不少人将质地坚韧的花纸做成彩衣穿在身上。
不仅北京城内的百姓争相到午门来观看,就是很多外地居民,为了目睹皇帝大婚,也专程赶往午门来观看这一盛况。
一时间,锣鼓喧天,花团锦簇。
由于多年没有操办皇帝大婚,宫廷侍卫也没有经验,居然有不少小偷混进了午门,浑水摸鱼,偷走了宫中不少值钱的东西……过了不少时间,坐在轿中的阿鲁特氏突然听到钟鼓齐鸣,外面隐隐约约有人说:“进大清门了!”不一会,凤舆停了下来,阿鲁特氏已经到了乾清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