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利必有一弊,亲自经历过那一段历史的孝庄,当然从“利”中洞察到“弊”。
三藩在两广、四川、福建的长期驻防已经成为了当地的土皇帝,形成国中之国。
而要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相机而行。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年已古稀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撤藩的机会就这样出现了。
此时,孝庄已经放开手让康熙去处理军国大政了,她不能让孙子对自己产生依赖感,经过十几年的培养如果康熙还不能独自处理军国大事,那便是自己教育的失败。
在一旁冷眼观察的孝庄看得很透:抓住这个机会就能解决三藩的尾大不掉,但这肯定要冒激变的风险。
放弃这个机会可以暂时太平,却难免养痈成患……
康熙果然抓住了这个机会,以尚可喜归养辽东、其子“尚之信仍带领官兵居住粤东,则是父子分离”,而令平南王率所属45个佐领从广东撤藩。
紧接着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耿继茂之子),也都疏请撤藩,以试探康熙的意向。
廷议中只有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兵部尚书明珠支持康熙的撤藩决策,大多数官员都认为撤藩将会激变。
对此,康熙断然言道:“彼蓄谋已久,今若不及早图之,使其养痈成患,何以善后?况其势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之可也。
”吴三桂果然反了,耿精忠、孔四贞之夫孙延龄、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相继叛应吴三桂,两广、云贵、四川、江西、两湖、福建等省均被叛军占领。
刹那间形势的急转直下本来就在孝庄的睿鉴之中,但朝中的一些大臣却乱了阵脚。
当索额图建议康熙诛杀主张撤藩的大臣作为同叛军妥协的条件时,康熙则断然言道:撤藩“出自朕意,他人何罪”,从而避免了“诛晁错,清君侧”悲剧的重演。
实际上,诛晁错并未能使吴楚七国息兵,最终还是靠西汉军队平定叛乱。
在历史的长河中,汉景帝是创造出文景之治的一代名君,然而已经35岁的汉景帝在遭遇吴楚七国之乱时,还想以诿过晁错换取退兵。
而孝庄的孙子还如此年轻,就能发出掷地有声的“出自朕意”的表态,作为祖母她真的很自豪,为自己的孙子自豪。
在平定三藩之乱期间,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布尔尼——皇太极第二女马喀塔与林丹汗子阿布鼐所生之子,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趁乱起兵,发动叛乱。
在当时清朝主要军队都开赴两湖、江西、福建等地作战,“宿卫尽空”,已经抽不出兵力去对付布尔尼之变。
看得出康熙需要帮助,孝庄于是建议把八旗家的奴仆组织起来,并以凡是在战场上立功的人就可以获得人身自由进行鼓励,并选派图海率领这支军队北上讨伐布尔尼……
结局恰如太皇太后所预料,图海及其所率领的军队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来自北方的威胁得以化解。
太皇太后相信康熙有能力最终平定三藩之乱,但她还是希望平叛的战争能早一天结束,历经明清之际战乱的百姓需要一个国泰民安的环境,休养生息的机会。
她想到一个可以对叛军釜底抽薪的人——孔四贞。
顺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初三,定南王孔有德的孤女——11岁的孔四贞护送父母的灵柩抵达北京。
顺治颇有纳孔四贞为妃之意,对这门婚姻孝庄并不反对,问题是孔有德在世时已经把女儿许给部将孙龙之子孙延龄。
尽管男有情、女有意,但皇太后不能不考虑广西将士的情绪。
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情种”,为了情可以闹得天翻地覆。
于是便赐予孔四贞“格格”称号,收其为义女,令其住在宫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公主。
这样,既满足了他们都不愿失去对方的意念,又以兄妹的名分加以限制彼此的关系,从而使得顺治永远是孔四贞的水中月,而孔四贞则永远是顺治的镜中花。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盛世端倪(2)
既抚慰了当事人,又通过对孔四贞的恩宠笼络住孔有德的部下。
一直到董鄂妃出现并生子之后,孔四贞才同孙延龄完婚,那时她已经十七八岁,在当时已经属于晚婚的年龄了。
孔四贞在宫中生活了六七年,孝庄待她如若己出,这份母女之情深深保存在彼此的心中。
而在孔四贞出嫁后,孝庄还令在西华门外为他们建造府邸。
沾了妻子光的孙延龄被授以“和硕额驸”的称号,被赐予世袭侯爵,并成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
康熙五年,在孔有德逝后一直指挥定南王部下的老将国安因年老乞求致世,踌躇满志的孙延龄便撺掇妻子奏请出镇广西,于是孔四贞便随同刚刚被任命为广西将军的丈夫离开了生活了12年的京城,回到广西。
如果在孔四贞的生活中,没有同顺治有过那样一段交往,也许她同丈夫还不会有那样大的鸿沟。
才华横溢的皇帝是那样令她心仪,而留下的却只能是失之交臂的遗憾。
当胸无点墨又缺少韬略的孙延龄在洞房中出现的时候,孔四贞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