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_徐广源【完结】(63)

  实际上以孙延龄的能力、资历根本就驾驭不了那些身经百战的部下,但他却伙同兄长孙延基拼命揽权,而且还效法吴三桂任意安置亲信,以至受到部下的弹劾。

  虽然朝廷看在孔四贞的面子上并未惩处这位年轻的广西将军,但当吴三桂发动叛乱后,心胸狭小的孙延龄便把弹劾过自己的人全部杀了,也就上了吴三桂的贼船……

  在孙延龄叛应吴三桂后,孔四贞就开始联络父亲的部将,定南王为清王朝尽忠而亡就是最好的先例。

  经过孔四贞的周密策划,孔氏旧部把实际上已经左右孙延龄的孙延基给杀了,并勒令孙延龄交出兵权听从夫人的指挥,时为康熙十四年。

  孝庄捕捉到机会,立即派人同义女孔四贞联系,继之而发生的就是孙延龄在妻子的劝说下幡然悔悟以及探听到风声的吴三桂派侄孙吴世琮在康熙十五年初袭杀孙延龄……

  康熙已经从祖母对孔四贞的争取中领悟到叛军并非铁板一块,要最大限度地孤立吴三桂……

  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已经独自支撑叛乱两年的吴三桂病死……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向吴三桂的根据地云南挺进……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吴三桂之孙吴世服毒自杀……

  历经八年,康熙终于把历史遗留下来的三藩问题彻底解决……

  而孔四贞始终没有辜负孝庄的一片慈母心,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协助清军作战,并在三藩之乱平定后回到北京,把自己掌管的军权上交朝廷……

  康熙又利用郑氏集团内乱,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十六兵不血刃收复台湾。

  盛世的曙光,已经出现在太皇太后的面前,而这一切都是她在皇太极去世后的40年茹苦含辛、呕心沥血、力尽艰难险阻所换来的。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墓地之谜为(1)

  清王朝操劳了几十年的孝庄总算可以颐养天年了,但长期处于政治漩涡中的紧张情绪已经伤害了她的健康。

  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真正摆脱国务干扰才两年的孝庄“突然中风”,“右侧疼,言不清”,这一年太皇太后73岁。

  从病症上看,是因血栓引起的半身不遂。

  虽然太医说“脉好,断无妨”,但她自己很清楚,漫长的人生已经接近尾声。

  人们常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看来七十三这一槛还真不好过。

  更何况又是右侧偏瘫,也应了“男左女右”的老话。

  已经叱咤几十年的孝庄,不适应偏瘫的生活,她真的有点活腻歪了……

  想到死,她不能不考虑魂归何处的问题。

  万年吉祥地的选择却令她陷入两难的境地。

  从道义上讲,她应该归葬关外的昭陵,可清王朝从火葬到土葬的改革又使得昭陵地宫很难安排孝庄的棺柩。

  虽然孝庄是可以在昭陵附近另建陵寝的,然而从感情上讲,孝庄绝不想在百年之后再回到皇太极的身边。

  她深知皇太极最敬重的是她的姑姑孝端皇后,最宠爱的是她的姐姐宸妃。

  既然那里没有她的位置,又何必要挤在一起呢?而如果把陵寝选择在顺治的孝陵附近,已经淡忘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说”很可能又会死灰复燃……

  上天没有赐给她一个称心的儿子,却赐给她一个可以为之骄傲的孙子。

  孙子是她生命的延续,是她的全部……

  不管儿孙是否需要,她都会无时无刻——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留在他们的身边,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他们遮风避雨,为他们在这个充满漩涡的世界中提供一个避风港……

  不论他们是否需要,她的身体、她的灵魂都要永远守候在他们的身边。

  孝庄留给康熙的遗言就是:“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

  况我顾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孝庄的血栓再次堵塞,康熙“在慈宁宫侍疾,亲尝汤药,昼夜不离左右”,甚至传谕内阁:“非紧要事,勿得奏闻。”8天过去了,虽经“多方医治”并未见效,已经严重到病危的地步。

  无计可施的康熙在十二月初一率领诸王、贝勒、贝子、公、文武官员冒着凛冽的寒风步行到天坛,祈求上苍保佑太皇太后康复。

  康熙在给皇天上帝的祝文中虔诚地写道:“臣仰承天佑,奉事祖母太皇太后,高年荷庇,藉得安康。

  今者疹患骤作,一旬以内,渐觉沉笃,旦夕可虑。

  臣夙夜靡宁,寝食捐废,处治药饵,遍问方医,罔克奏效,五内忧灼,莫知所措……

  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无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愿减臣玄烨之龄,与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康熙“匍匐坛下”,“涕泪交颐”,“陪祀诸王大臣等无不感泣”。

  然而康熙试图以减自己的寿命来换取祖母康复的祈祷,也未能从死神手中夺回太皇太后的生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