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及艾:指50岁。
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礼”:
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礼”。冠礼和笄礼,说穿了,就是改变法式。清代以前,古人是留全发的。婴儿生下三个月后,要选择黄道吉日,剪一次头发,只保留两小撮。这两小撮头发,男孩留在左右两边,有如牛头;女孩则一前一后,有如马首,叫“羁”。也有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的。 剪去的头发长出以后,便不再剪,而是向两边分梳,长齐眉毛,叫做“两髦”。所以儿童又叫“童髦”。或者把“两髦”总束起来,扎在头上,一边一束。男孩状如兽角,叫做“总角”;女孩状如树桠,叫做“丫头”。所以孩童时代又叫“总角之时”,年幼或地位低的女孩又叫“丫头”。
男孩长到二十岁,女孩长到十五岁,就要举行“冠礼”和“笄礼”。冠笄之前,要先用“筮法”来决定日期和加冠加笄的来宾,叫“筮日”和“筮宾”。届时,来宾就在一定的礼仪程序中把规定的服饰授予该青年,并为他们取一个“字”。宾取之字与父取之名,一般都有一定的联系。有了字,也就有了尊称。直到民国年间,中国人如要表示尊敬和客气,都要称对方的字,有如俄国人之称“父名”。卑者对尊者说话,只能称字,且字之后还要加职衔,或加先生。尊者对卑者说话,则直呼其名,不称字。但是,无论尊卑,自称都不能称字,如果自己称字,便是失礼,也是大笑话。
以此观之,古人15乃成童(束发)之年,也就是说不再是孩童,即束发入学。在《大戴礼记·保傅》中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男子以二十举行“冠礼”,即加冠,可从业、从事、为官等矣。古人常指腹为婚,或者说早订婚约,待成年后再成婚。多半以男子十八(或者二十),女子十五(或者十六)。
至于现在游戏中所说十五立志成年,也实有争议。
不信之,详解可见网址: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31068.shtml
答读者问
更新时间2006-4-28 14:52:00 字数:0
有读者评问:“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时,诸葛亮才26岁啊。作者的时间观也太差了吧。而且黄巾之乱时,诸葛亮一家还在徐州,怎么可能在荆州?”
我不得不问一句这位读者:你可看书中时间提及?你可看书仔细?
在《重建三国》中的<第二卷____踏入东汉____一、巧遇华佗>中主人公兰子云与华对话中说到:
(兰子云问)“哦,我叫兰子云。从小在世外的山谷长大,不知现今是何年代?”
(华佗答)“那你来这儿做什么啊,还不知啊,现在皇帝都没有实权了,百姓当然也就更遭殃了。最近几十年来朝政由宦官和外戚把持,后来产生了宦官和外戚争权的斗争,于是弄得民心向背,终于爆发了动乱。5年前太平教祖教主张角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旗号领导黄巾军起义闹得天下大乱,朝廷任各方太守势力镇压黄巾军。后来张角死后,黄巾军刚平息,又发生了宫廷政变,大将军何进被十常侍所杀,而十常侍们也未能幸免。混乱之中,最后掌握天人之人乃是西方枭雄董卓,现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是因为他骄奢淫逸,暴政之心为人所惧恨。所以各个势力联盟讨董卓而向洛阳逼近,这回不知又是谁挟天子了。哎,可到头来受苦还是我们老百姓,哎.....”说着只摇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