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张之洞却很盼望这恩典。因为他还有些关乎天下至计的话,要劝金宰阗,期望被劝的人想到“人生将死,其言也善”的成语,对他的奏谏,能够重视听从。
于是八月二十一日那天,先发一道上谕:“大学士张之洞公忠体国,夙著勤劳,兹因久病未痊,朕心时深廑念,着再行赏假,毋庸拘定日期,安心疗养,病痊即行销假入直,并赏给人参二两,俾资调摄,所谓开去差缺之处,着勿庸议。”
到了中午,金宰阗坐着杏黄轿子,由御前大臣随护,来到什刹海畔的张之洞新居。这是由湖北善后局拨款二万两建造,不久以前,方始迁入。张家亲属早就预备好了,将贴着张之洞集句:“朝廷有道青春好;门馆无私白日闲”这副楹联的两扇大门,开得笔直,杏黄轿一直抬到大厅,张之洞的长子张权在轿旁跪接。请安之后,随即领到病榻旁边。
张之洞已经无法起床,唯有伏枕叩首。金宰阗还是第一次视大臣之疾,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金宰阗听张权跪在地上,略略陈述病情以后,望着张之洞说:“中堂公忠体国,很有名望的,好好保养。”
“公忠体国,所不敢当。不过廉正无私,不敢不勉!”
“应该这样,应该这样!你好好保养,不必担心。”金宰阗道,“对于国事,中堂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
“臣有桩心事,”张之洞又说:“本来想面陈的,如今正好叙在遗疏中了。”
说着,伸出枯干抖颤的手,向枕边去掏摸。他的第四个儿子张仁侃侍疾在旁,上前替他将遗疏稿子从枕箱中取了出来,交到他手里。
“扶我坐起来!”张仁侃将他父亲扶着坐起,张之洞又道,“仁儿,你念一遍给皇上听。”
张仁侃点点头,小声念着疏稿,念得很慢,可容他随时打断,提出意见。
听完之后,金宰阗明白了张之洞的心思,知道他其实还比较保守,便道:“中堂的意思,朕明白了。这些事情,朕还要和康南海等人商量着办。”
“康南海书生意气,”张之洞咳嗽一声,道,“却不是做大事的人,皇上选内阁总理大臣的时候,不可不察啊!”
“那中堂觉得何人比较合适为相?”
“闽侯陈韬庵。”
他说的是陈宝琛,此人乃是清流派翘楚,以直言敢谏知名。1879年(光绪五年)沙俄侵占伊犁九城,他力主出兵收复。中法战争期间,疏请举义兵援越抗法,旋受命钦差会办南洋大臣。1891年被黜,回原籍创设新式学堂,倡办漳厦铁路。不过,却不适合担任总理大臣要职。
于是,金宰阗说道:“中堂放心,朕自有打算。”
张之洞终于一瞑不视了。就在这天,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一晚上九点多钟。他最后的遗言是:“我生平学术、治术,所行只十之四五;心术则大中至正。”当天晚上从北府开始到张之洞的同乡京官、门生故旧,都接到了报丧条。电报局大为忙碌,发往湖北的明码电特多,大半是报此噩耗的。张之洞去世消息一到武昌,湖北的好些要员红人,诸如提学使高凌霄、官钱局总办高松如、江汉关道齐耀珊、江夏县知县黄以霖,久受张之洞的栽培荫庇,无不悲痛万分。
而中华帝国政治制度改革,也到了关键时期。
第二卷 光华维新 第六十五章 中华帝国的政治制度(二)
(更新时间:2005-8-4 9:10:00 本章字数:3586)
光华元年3月,金宰阗接连下达了两条敕令,一条是《军机处撤销令》,另一条是《内阁组织令》。
按照《军机处撤销令》,自即日起,撤销军机处及其一应附属机构。从而结束了这个自雍正年间便设立的,具有极大权力的机构的历史。另外,也撤销了殿阁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的名义。这是为了避免新成立的责任内阁和以前的内阁相混淆。
明代开国之初,朱元璋的政权沿袭元朝的制度,在中央仍设中书省作为佐助皇帝综理政务的机构,而宰相仍是皇帝在朝廷上最重要的助手。但宰相因为权利重大和明敏干练使皇帝的意愿难以任意实施,甚至威胁皇帝本人的权利和地位也是中国历史上数见不鲜的事情,更为元代的历史所证明。有元朝这个前车之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及宰相就成为一种新的必然选择。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罢丞相,废中书省,对国家政治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中书省被废除后,实行了权利分流,其职被分于六部,由皇帝直接管辖。缺少了辅政机构,政务繁缛很快使朱元璋感到力不从心。他“又念密勿论思不可无人,乃建四辅官,以四时为号,诏天下举贤才。”所谓四辅官,是“仿古四时命官之制,春夏秋冬四辅官,俱兼太子宾客,隆坐论礼,协赞政事,”四时轮值,并可封驳疑狱,秩正三品,以补皇帝个人专断之不足,已经具备了后来内阁职能的基本特征。但不到两年这一制度就被废除了,究其原因,固然是这些老儒起自田家,淳朴无他长,不能达到辅政的要求。而实质上,则是君主集权制发展到极端的程度,已经很难再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辅政体制了。
四辅官的设置失败后,朱元璋将原中书省的议政权几乎全部移入翰林院。洪武十四年(1381)十月,“命法司录囚,会翰林给事中及春坊官会议平允以闻。”十二月,又命翰林、春坊官考驳诸司章奏,在此之前,翰林院并无“考驳诸司奏启”的职掌,这一议政权原属中书省。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又开始设置殿阁大学士备顾问,“以礼部尚书刘仲质为华盖殿大学士,翰林学士宋为文渊阁大学士,检讨吴伯宗为武英殿大学士,典籍吴沉为东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是在普通翰林官“考驳诸司奏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级的议政咨询机制,是明代内阁辅政制度的开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