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集《武汉会战》
这里侨报记者马树礼所提到的“范长江”,当时是著名的新闻记者,后来任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社长。而马树礼后来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也是本片的制作者之一。
此集指出日军兵分三路进攻武汉,中路由徐州沿淮河东逼武汉,东路出南京沿长江南岸,由南向北进攻武汉,北路从郑州沿平汉线由北向南攻击武汉。
在谈到武汉附近的战略地形时,地图上将大别山脉画小了,将武汉以北画成了平原。实际上,大别山脉向西延伸至桐柏山区,大别山位于豫、鄂、皖三省交界地带,近东西延伸。西段主脊高度不大,多在800~1000m之间,东段主脊狭窄高峻,有一系列超1000m的陡峭山峰,就是地图上所画部分。平汉线在大别山脉的西段穿过,鄂豫交界的武胜关车站就在山区之中。武胜关附近山势险峻,为下鄂入豫的必经之处,咽喉要道。
片中在解释黄河决堤的决策时说:“在当时对国军而言,这三个月可是要命的九十天。因为华北这一路日军,假如顺利的沿着平汉路南下,先驰得点攻陷武汉。那么从皖南强行军西奔的国军精锐部队,势将被安庆西上和武汉东下的两路敌人歼灭于大别山下与长江之滨”
对于此句,我有不同意见。武胜关附近山势险峻,铁路、公路有几处穿山洞而过。以人力凿穿山洞之处,皆因为山势险峻,道路无法左右迂回之故。日军的坦克、装甲车在这种地形下使不上劲,若在山洞处的山顶及洞后布置重兵,极难正面突破。
从东绕行,就要绕过大别山东段,从合肥再向南至长江北岸,与从徐州出发的日军走同一路线。
从西绕行,则必须先向东北,走唐河,下枣阳,过随州,经孝感,西逼武汉。这一路,日军的最大困难就是补给。
所以,北线进攻之敌的主要任务是牵制性作战,意图吃掉河南的国军部队。因为在河南平原上的国军部队被东、南、西三面高山阻隔,很难逃逸。其中邱清泉的战车部队在当年只有经武胜关的一条铁路,若被日机炸毁山洞,就无路可逃了。
事实上,进攻武汉的主攻日军就是沿长江进攻的日军部队。绕过黄泛区的日军仍然是向西攻击到信阳为止,并未向南攻击退入山区的国军部队。
武汉会战双方兵力为:国军117个师,总兵力达110余万人。日军九个师团,一个旅团,一个支队,35万余人左右,实际一线作战部队20余万人,战略预备队15万人。
这一次吸取了南京的教训,先行要无关人员撤离。
冈村宁次的106师团和波田支队从安庆到湖口打了一个月,应该说国军打得不错。然而老兵的回忆却是败笔。在德安,薛岳的倒八字阵,2个半月,歼敌101、106两个师团3万多人(在大陆的记载中是1万多人,按说伤亡达60%以上的部队,已经失去进攻能力,如何能在1个月后重占德安?)
《武汉会战》歼敌10万7余人,国军伤亡达22.5万余人。比淞沪的3.6:1已大有进步了。
这次战役,在大陆的记载稍有不同,但歼敌人数与伤亡人数是相符的。
在这里,日军挖坦克履带上的泥浆稻草的画面在《长沙会战》中又出现一次。
第十七集《战时文化》
《热血歌》
热血滔滔
热血滔滔
像江里的浪
像海里的涛
常在我心头翻搅
只因为耻辱未雪
愤恨难消
四万万同胞啊
洒着你的热血
去除强暴
《抗敌歌》
中华锦绣江山
谁是主人翁?
我们四万万同胞
强虏入寇逞凶暴
快一致永久抗敌将仇报
家可破
国须保
身可杀
志不挠
一心一力团结牢
拼将头颅为国抛
此歌让人热血沸腾。但是却很难上口。
我试着唱了几次,感觉“强虏入寇逞凶暴,快一致永久抗敌将仇报”这两句很难将词句唱清晰。
《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後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前进!
前进!进!!
《保卫黄河》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靳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空军进行曲》
尽瘁为空军
抱国把志伸
遨游昆仑上空
俯看太平洋滨
看五岳三江雄关要塞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