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阅读姨父_张一弓【完】(21)

  我问,姨父心里怎么想?

  姨父瞪我一眼说,我杀了三个国民党的情报官,都是口头命令,为什么唯独处决赵桂良我要文字命令?就因为心里是难以接受的,希望把时间拖一下,或许有改变决定的可能。处决以后,我就给赵桂良买了一口棺材,叫他“入土为安”了。

  我说,如果我是赵桂良,我就说,我错了,但我罪不当诛,请首长给我一个炸药包,叫我到战场上去死,我一到战场上就不回来了!

  姨父又瞪我一眼说,那只是你的想像。

  姨父的思绪重新沉浸在遥远的岁月里,沉默了好久,又说,这是为了大局呀,为了在大别山站住脚嘛。当时是在鄂东靠近安徽的一个地方,老百姓不了解我们、怕我们,见了我们就跑。麦子长得好高了,麦地下边掏了大坑,坑里埋着粮食,队伍却没有吃的,牲口也没有草料。我们十几万人哪,不执行纪律,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怎么得了啊!

  我在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写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中,看到一段记述,跟姨父讲的好像是同一件事情,书中说:

  “对于群众纪律,父亲是严厉有加,从不苟且的。

  “他说:‘军队纪律坏,就是政治危机的开始。’

  “一次,邓政委发现,在黄冈县的一条街上,一个军人刺刀上挂着一捆花布,一捆粉条,显然来路不正,便立即叫查。结果查明,此人是一个警卫连副连长,立过战功。邓经过权衡利弊,最后决定必须严肃纪律。

  “枪毙了一个违纪的副连长,赢得了一大批当地商贩和群众的欢迎。这一消息,迅速地传遍了大别山区,人们奔走相告:红军真的回来了!”(571~ 572页)

  我给姨父念了上述一段话,试图对事实作一些订正。我说,按照毛毛所写,事情不是发生在姨父所说的“乡下的一家路边店”,而是“黄冈的一条街上”,“刺刀上挑着一捆花布,一捆粉条”,不是只拿了“一根打草鞋的麻绳”,书中虽没写赵桂良的名字,但也是一个立过战功的“警卫连副连长”。

  5.枪决赵桂良(2)

  姨父断然地说,我说的没错。叶楠采访我的时候,我向他讲了这件事的全过程,就是这样讲的。是张之轩让叶楠来找我的。我和张之轩是这件事情的当事人。但我没有说过这是邓小平政委给我下的处决令。

  我说,我是一个没有改造好的“小资”,我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这个命令。

  姨父说,你不是说过,不能要求革命战争中每一个首长的每一次命令都那么准确无误;也不能要求革命战争中射出的每一颗子弹,都按照事先精心测算出来的轨道,打在应该打的地方而不发生一点偏差吗?你能这样想,我是很赞成的。好了,应该换换话题了。

  姨父却又延续这个话题说,后来,调他到警卫团当政委的时候,仍能感觉到处决赵桂良造成的巨大震动。警卫团有个连长叫段炳礼,是山西人,“老西儿”,抗战初期的老兵,一打仗就嗷嗷叫着往前冲,不怕死,几乎每次打仗都受伤,身上有七八十来个子弹打的窟窿。也怪,子弹都长眼,都避开了他的要害。他照吃照喝照打仗、小毛病照犯。他的通信员捡了一双国民党军官穿的大皮鞋。他问:“你从哪儿弄来的?”“战场上缴的呀!”“脱下来!”他把自己的布鞋脱给通信员,换上了皮鞋。土包子开洋荤,走起路神气十足。农村那个泥巴路,再下点雨,滑呀,皮鞋磨脚,一行军,他的脚上就打泡,他把皮鞋脱下来,大骂:“狗日的皮鞋。”又把皮鞋扔到了稻田里。就是这个老兄啊,我刚到警卫团,他就以惊人的坦率对我讲,哎呀,政委呀,你枪毙赵桂良好吓人哪!你不知道,你们抓了赵桂良的时候,我也在那个地方,我也是违犯了纪律的呀!姨父说,妈的,你这是向我表功啊?他说,真的,我只是没有被你们抓住,好险哪!姨父说,下次抓着你,照样宰了你!他鸡啄米似的连连点头。

  姨父担任警卫团政委不久,又发生了一起违犯纪律的事件。侦察排副排长走在前边搞侦察,一个老百姓见了他就跑。他就追着喊叫,老乡,不要跑,我们是八路军,是解放军。他越喊,人家跑得越快,东西撂了一路。副排长偷偷捡回了几件衣物,藏起来了。有人检举了他,就把他五花大绑着,拉到全团军人大会上去了。因为刚刚枪毙了赵桂良,全团官兵一片肃静,都大气不出地站在雪地上。大家看到新上任的政委黑丧着脸、瞪圆了眼睛,以为肯定要枪毙这个副排长。没想到,团长夏云超却只是把他臭骂了一顿,撤销了他的职务,罚他做劳役,到团部当了炊事员。

  我问,为什么没有像枪毙赵桂良一样枪毙他?姨父说,我跟夏云超商量了,枪毙人的权力在司令部,我们警卫团没有枪毙人的权力。姨父又骨碌一下眼珠说,所以,我们就这样处理了,我们有这个权力,不必向司令部报告。此人后来表现很好,又先后当了班长、排长、副连长。不过,在好长一段时间里,他见了我就像老鼠见猫。

  姨父特意告诉我,不要以为邓小平政委只有威严、刚毅的一面,平时,他对下级是很宽厚、很幽默的。解放战争期间,野战军总部进驻邯郸时,通信队一群娃娃兵强占一所房子,却不知道邓小平政委已经在这所房子里住下了。警卫员不让他们进来,他们就拿着机关枪,爬到房顶上争吵,非要住进去不可。邓政委指着头顶问,上面闹闹嚷嚷,是怎么回事?警卫员说,通信队要占这个房子,爬到房顶上了。邓小平没有发火,只是说,我都住下来了,他们还跟我争什么?你找军政处长杨国玉,叫他做娃娃们的工作。警卫员找到杨国玉,让他去做说服工作。杨国玉是从四方面军过来的老资格,正忙着别的事情,头也不抬地说,那是一群娃娃嘛,大人不管小孩儿的事情!警卫员如实向邓小平作了报告。邓小平还是不着急,又让警卫员叫来杨国玉,也不向他发脾气,只是说,啊,杨国玉,你原来是杨大人!你说说看,大人怎么不管小孩儿的事情?通信队的娃娃在房顶上听见了邓政委的声音,都从房顶上跳下来逃之夭夭。杨国玉却惶惶然乃至于欣欣然地接受了邓政委送给他的外号,此后,大家都叫他杨大人,他声叫声应,露出怡然自得的样子。到了大别山,大家还是喊他杨大人。建国后,他担任了北海舰队副司令,一次到了广州,姨父一见他,张口就叫杨大人,两个人哈哈大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