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下衙门_完颜绍元【完结】(3)

  写在前面

  一部充满曲折但又蕴含着丰富内容的中国古代史,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课题,这其 中也包 括“衙门”。据《唐语林·卷八》记,“近代通谓府庭为公衙”,而“衙”字“本作牙”, 先秦时武将仪仗“像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牙旗”;唐俗尚武,乃通呼公府为公牙 ,府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而为衙”,结果“衙门”就成了历代王朝的统治机 构或组 建形式的代称。“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一类谚语的流传,便十分形象地反 映了老百姓对它的一般认识。

  不管是哪一个朝代,其统治方式的构成都是一个多层面多元件的复杂系统,因而衙门的分类 和级别亦是各不相同的。老百姓所云能否“进来”的衙门,其实是特指这个系统的 最基层面,即州县衙门。而在作者陋见,恰恰是这个州县衙门,在同类历史课题之观照和研 究中,最具有代表性意义。依据有三:

  其一是州县衙门所处地位的重要性。据史料记载,远 从西周时起,我国就以县为最基层建制,以后经过一段县大郡小的反复,到了秦始皇统一全 国后,县作为地方行政基层单位的结构便一直维持了两千多年,成为直接体 现国家职能的机构,是历代社会政治领域中最关键的层面。自下而上言,天下事务莫不起于 州县;自上而下言,中枢政令又莫不通过州县而实施。这种承上启下、汇聚分流的地位,便 使得历代君主视州县政府为吏治中最核心的内容。

  其二是州县衙门所司职掌的集约性。 其汇集劝农、理财、狱讼、兴学、治安、工程建筑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职掌,几乎囊括了封 建国家统治机器效能的全部,是任何一级专职性衙门如三省六部、督巡藩臬等不可比拟的。 古人有所谓“宰相必起于州县”之说,即缘于这一级衙门所具有的全方位、系统性的历练条 件吧。

  其三是州县衙门在历代官制沿革过程中的稳定性。两千多年间,历代政府在中央政权组 织形式和 职官制度等方面,经历过多次变化,所谓汉三公、晋霸府,唐六部、宋两府,明内阁、清军 机,更相取代,嬗替无恒;惟独州县体制和构成方式,基本上没有转换过,几可称为超稳定 性结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的估评,也就是指其而论。

  综合以上三条,作者便以为对州 县衙门的剖析,确实也就是对整个中国古代统治结构作一般观照的最佳视角,更敢说 还是广大文史爱好者加深认识并理解中国封建社会本质及一应有关知识的最佳途径。

  遗憾的是,近年来大量问世的文史读物中,论述官制典章的虽然已占有一定比例,但以 州县衙门为专题的依然少见(其中最值得推荐者如郭建著《帝国缩影——中国历史上 的衙 门》,学林出版社,1999年12月)。另一方面,尽管人们已从小说戏曲中间接获得 了不少有关 州县衙门的零星知识,但都缺乏系统和条理化。与此同时,各种缺乏基本历史常识 的荧屏戏说,倒有甚嚣尘上搅乱视听之势,令识者惋叹。于是便有了这本以介绍 知识和钩沉 蕴趣为主,同时又辅以照片图像的通俗读物,从而使读者能借助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此话题 获得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那运笔程序呢,不妨就从老百姓业已说惯的“八字衙门”,即衙门的建筑景观写起吧——

  第一章 卧听萧萧看衙斋

  古代衙门的构造

  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由山东范县知县调任潍 县。刚上任,就逢上当地闹饥荒,竟致有人相食的惨况发生。来年夏天,雹灾骤降,入秋后 又发大水。为放赈救灾等务,郑板桥连日案牍劳顿。这一天夜里上床后,久久不能入睡。但 闻整个县署内一片寂静,只有窗外竹影萧疏,随风作响,飒飒簌簌,清晰可辨。触景生情, 郑板桥来了诗兴,斜靠在床上口占一首,这就是后来他题在一幅竹画上的名绝——

  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饱含在咏竹间的无限忧患之情,人们是不难体会的。不过,替诗人设身处地想一想,那会儿 从 窗口往外审视整个县衙,又该是如何景象呢?善用赋笔描绘意境的诗人,自然不会一一实写 。现在,我们就不妨借用诗人名句,稍加改动,作为本章的标题,先来看看古代县衙门的一般外表和内在构造吧。

  奇文共赏八字墙(1)

  “衙门八字朝南开”,这句流传久远的俗话,上年纪的老人都耳熟能详,欲看衙门景观,自 当从它讲起。衙门所以要朝南开,为的是天下官署建筑都有坐北朝南的讲究,以此体 现尊贵。该费些笔墨的,倒是这“八字”。原来古时候所有官衙的大门左右,照例要分列两 道砖墙,沿门侧呈斜线往左右前方扩散开去,转折成一个30度的角,刚巧像个“八” 字形状。大 门敞开不闭,砖墙似乎也变作了两扇门板的延伸,这就成了“衙门八字朝南开”的由来。

  和县衙建筑坐北朝南的用意相同,衙门前的八字墙也是无比“尊严”之物。首先,凡有 需要让天下百姓都知道的皇上“圣谕”,大多挂在或贴在八字门 墙上。汉简中时常可见有将官府教 令“各明白大扁书市里官所寺舍门亭燧堠中,令吏卒民尽讼知之”的要求,因知其来历久远 。而位居一方行政中枢的衙署墙壁,便是这个将“最高指示”逐渐传达到基层的信息网络的 发布中心。 比如明朝时有个规矩, 每年从2月起到11月,皇帝都要在月初向民众口授“圣谕”一道,由文书房通过北京首县 大兴(县)和宛平(县),布达全国。于是,除了年头岁末农闲时 外,天下老百姓们每个月都可 以在县衙门前领受最新“圣谕”一道。且以正德十四年(1519)为例, 看看八字墙上的“圣谕”内容——二月,说与百姓每:各务农业,不要游荡赌博。三月,说与百姓每:趁时耕种,不要懒惰农业。四月,说与百姓每:都要种桑养蚕,不许闲了。五月,说与百姓每:谨守法度,不要教唆词讼。六月,说与百姓每:盗贼生发,务要协力擒捕。七月,说与百姓每:互相觉察,不许窝藏盗贼。八月,说与百姓每:田禾成熟,都要及时收敛。九月,说与百姓每:收了田都要撙节积蓄。十月,说与百姓每:天气向寒,都着上紧种麦。十一月,说与百姓每:遵守法度,不许为非。(转引自沈榜《宛署杂记》卷1)语气通顺,又略带凤阳口音,题材则五花八门,但总不离安分守己、抓紧干活的中心意 思。古代中国以农为本的传统和基层政权的主要职守,都可以从这八字墙上看出来了。既然有这些常要更换的“圣谕”,堂而皇之的衙门口就不是想象中那般森列肃穆,而是 时时有热闹可瞧;因为恭接“圣谕”可是个笙箫鼓乐、吹吹打打的场面,照例还要有和尚道 士一起来凑热闹,如同做水陆道场一般。唐人所著《群居解颐》上说,当时南中是块小地方 ,缺少红尘外的人,所以每当“圣谕”传来,都要弄些假和尚假道士陪位。唐昭宗即位后, 派柳 韬任容管宣告使,到这里来传达新皇帝宣布登基并实行大赦的“圣旨”。县署临时抓夫,充 当假僧假道。有个光头位置站错了,陪同柳韬前来宣旨的太守王弘觉得奇怪,责问他是怎么 回事。那人发牢骚说,“还没轮到我服役的时间呢,去年已当过文宣王了,今年又差来当和 尚!”周围的人无不笑疼肚子(转引自《说郭》)。到了宋代,“诸州皆有衙乐 ”(《宋史·乐志》),即每一个州县衙署都有一支召之即来的乐队,专备在 恭接圣谕、庆贺年节或迎 送上司 等仪式上派用处。这个传统一直沿袭到清末,我们在赵丹主演的电影《林则徐》中,就能看 到这样的场面。然而八字衙门前恭接“圣谕”的热闹,还没到此为止。为了帮助老百姓深刻领会与贯彻 落实,衙门前还要举办宣讲“圣谕”的活动。明初时,太祖朱元璋的《御制大诰》,要求“ 户户有此一本”,“臣民熟视为戒”。可是在文盲充斥的古代中国,多少人连字也不识,哪 谈 得上“熟视”?于是便要讲解。当时承担向民众讲解《大诰》任务的,主要是各级国立学校 的师生,开讲前都去京师朝见过,再分赴各地,很有些宣讲团或宣讲队的味道。把《大诰》 内容弄懂了,也会有好处,所以听讲者很多。永乐初年,福建瓯宁县有个6岁小孩丁江阴, 因为老去县衙门口听《大诰》宣讲,居然能背出许多,被送到北京皇宫里,在皇帝面前背诵 ,赏了衣服钱钞,再送到建宁府儒学里读书。那等荣耀,也很不逊于后世的“少年班”哩 (俞纪登《典故纪闻》卷6)。清朝时宣讲“圣谕”的风气更盛,底本叫《御制圣谕广训》,简称“十六条”,内容是—— 1尊孝悌以重人伦2笃宗族以昭雍漠3和乡党以息争讼4重农桑以足衣食5尚节俭以节财用6除异端以正风俗7明礼让以端士行8讲法律以戒愚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