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是皇帝告诫地方官员不可贪污腐败、虐政害民的“座右铭”,所以叫戒石。
根据清人赵翼的考证,在衙门里立戒石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当时是把处置枉 法官吏的刑律“儆于有位”,大概就是书写在官员的座位旁吧。《文心雕龙》上说扬雄写过 卿、尹、州、牧箴25篇,这就更具体了。《北史》记何妥任龙州刺史时,写有一篇《龙州 刺史箴》,勒于州衙门前, 是为确定搞成一通石碑形制的开始。但是戒石走向普及全国而且内容统一的历史,恐怕是从 唐朝玄宗时才开始的。唐玄宗有《赐诸州刺史题座右》五言古诗一首,总共20句100个字, 中心意思是视民如子,当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五代时,后蜀国主孟昶又重新写了一遍戒石 辞,改成四言体的韵文,凡24句。宋朝建立后,宋太宗赵光义嫌24句太多,从里面抽出4句1 6个字,此便为蔡福所引证之由来。到宋徽宗时,这16个字又统一换成黄庭坚的书法。假如 现在谁还能找出一块来,倒是双料文物了。
两宋之后,戒石上的文字基本上稳定下来,只是所立位置从大堂上搬了家,朝前移至堂 前甬道上,原因是妨碍行走。不过明人郎瑛所著《七修类稿》中又说,当时浙中官衙里的戒 石上镌刻着另外16个字——
天有昭鉴,国有明法。
尔畏尔谨,以中刑罚。
戒石的另一变化是:原先石碑北向上刻16个字专给老爷瞧,南向上也刻有3个大字专给 百姓看的,这就是后来飞到衙门匾额上的“公生明”;到了清朝时,“公生明”三字变成了 “圣谕”二字,或许是清朝皇帝认为这16个字讲得很好,他再来讲一遍,便成为他的“圣谕 ”了。戒石亭又叫圣谕牌坊的来历,似也缘于这个原因。
体现“廉政”要求的戒石历史有这么长久,而且天下州县衙门里都有一块,可是无论汉 唐五代,还是宋元明清,官场的腐败、吏治的堕落,也从来没有断绝过。看来形式主义真是 官僚主义的好兄弟。至于把它从大堂上搬到甬道上去,依笔者看来,也有个小小讲究:原 来县衙的大门(亦称头门),确实是“八字朝南开”且长开不闭的,但是二门 (亦称仪门)却时 常关锁。虽说“上天难欺”是吓吓人的,但做贼心虚,看看总是心有余悸,如今把它关在 二门外,坐在堂上行舞弊敲诈之事的老爷便可以眼不见为净了。《瓮牖闲评》记,曾有人于 戒石铭每句下各添一句,云——
尔俸尔禄,只是不足。民膏民脂,转吃转肥。下民易虐,来的便著。上天难 欺,他又怎知?
真是绝妙的讽刺。
堪与戒石亭媲美的“廉政”摆设,是有明一代之制的“皮场庙”。我们看沈榜所著《宛 署杂记》中,这样描写宛平县衙门的前面一部分,“堂前为露台,为甬道,为戒石亭,为仪 门。其外,东为土地祠,西为狱,又前为大门”。可知大门和二门中间之一侧,还有个土地 祠。为什么要把土地祠造在衙门内呢?原来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发明。这位叫花子出身的皇 帝 ,曾在民间目睹元末吏治的腐败,所以开国之后,就以倡导廉政为巩固政权的急务。他告谕 群臣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 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蠹害百姓的,决不宽恕!”但是“ 天 高皇帝远”,他—个人顾不了天下州县,于是请上天和土地一起帮着监督。“上天难欺”, 已写在了戒石上,这会儿再令全国“府、州、县、卫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 赵翼《 廿二史NC021记》卷33)。按他手订的惩贪法律,凡贪污额达60两银子以上的官员 ,一律枭首示众 ,还要享受剥皮之刑。剥皮的场所,就放在这个县衙里的土地祠内,所以土地祠又名曰“皮 场庙”。贪官的人皮被剥下后,还要继续发挥反面教员的作用,“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 实草之袋,使之触目惊心”(赵翼《廿二史NC021记》卷33),这等人皮 模特儿的摆设,无论是听 起来还是亲眼看见,都怪吓人的。可惜到了后来便流于形式。《明史·海瑞传》记,万历十 三年(1585)正月,海瑞以72岁高龄出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劲头十足地给皇帝 上疏,引证太祖 剥皮故事,极劝明神宗恢复对贪官污吏的酷刑,“时议非之”。由此可见,皮场庙的作用早 已消失,不仅土地老爷赋闲,那会儿防腐药水还没发明,那些人皮模特儿想必也腐烂而火化 了。
鼓楼·戒石·皮场庙(2)
如果说皮场庙只是明朝一代之制的话,那么鼓楼可谓是古来衙门的积年通 用之规了。鼓楼通常都建筑在县衙大门正前方的街口,其作用是向人们报告时辰。中国古代 的传统,是以一方官署掌握本地区标准时间,这也是体现衙门尊严的一个方面。报时的方式 一般是每天分早、午、晚三个时辰各擂鼓三通。后来发明了火药,擂鼓之外,还要放炮,炮 筒子就安置在鼓楼底下。有的地方是白天擂鼓三回,报早晨、中午、傍晚,夜里放炮三回, 报初更、三更和五更;也有些地方,擂过鼓后还要放炮。是否按时击鼓,也是判断一方吏治 的标准之一。宋朝时张泳守金陵,有人出公差经过,他问沿路可曾见好官员。那人说,昨天 经过萍乡县,虽然没见到知县张希颜一面,但知道他是个好官。所举的依据之一,便是“夜 宿邮内,闻更鼓分明,是以知其必善政也”(魏泰《东轩笔录》)。假使同一 城池内,还有比 县署更高的官署,如府署等,那么放炮报时的职责就用不到县衙门管了。此外,鼓楼还具有 报警的作用,也有人认为它的起源就和报警有关。——北齐时,李崇在交州当官,当地的治 安状况极坏,于是他设计了在官署前起造鼓楼的措施,一发现盗情,马上擂鼓,通知各方 警戒并发兵来援,从此就有了衙门前盖鼓楼的制度(引自《土风录》卷4)。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