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灭宋之后,官方对这座旧时都城的保卫一直都格外严密,设为军事重镇,派大员镇守。
此时,汴梁尚在元军的控制之中,并无战争的危险,城内百姓仍是一片安居乐业、逆来顺受的详和气氛,但是每一个看似安静的角落里,似乎都隐藏着风雨欲来狂风骤雨将至的气象,每个人心里都亮得跟明镜似的。
远在城郊的一段高坡之上,望到了汴梁高大的城楼,仿佛云雾之中一座灵霄宫突兀而起,很是威风神圣。这里曾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城市,主导了中国文化最昌盛的变革时代。
在朱云天看来,这就像一座沉睡在历史迷雾中的都城,今日他终于得见,心情不由兴奋难平,心跳加速,想到了高俅、蔡京,更想到了李师师、宋徽宗,还有白话小说中的宋江闯东京的故事。
他从马车上跳下来,牵了小魏的手轻步缓走,只见这汴梁城便像一座厚重的丰碑,仿佛高速地扑面而来,要把他罩进这团迷雾之中,把他包容,把他融化,这种感觉让他几乎室息。
小魏感觉到了他的异样,轻轻问:“云天,怎么了?”
朱云天没说话,握紧了她的手,快走几步,出神地看着城头那灰黑色的旗帜。城头变幻大王旗,两百年前,这里曾是世界的文化中心,但现在,一切都已烟消云散,儒家文明只剩了一棵雨中的微弱之火,像缈缈太空中遥远的一颗寒星那样忽闪忽灭。
文明的火种还没灭,还在每一个汉人的心中,但却已经没有足够多的优秀人才把它发扬光大了。
小魏似乎感受到了他有点悲凉的心声,心情也跟着黯然下来。
冯国胜这一路来受尽了磨难,在定远城内亦是一直没有什么说话的机会,扮成了仆人混杂在侍卫中间,没有共通话题,难受得紧,这时也趁机跳下,跟老大并肩而行,要研习一下老大的思想精髓,瞅准了机会问道:“大哥,您在想什么呢?”
朱云天出神地望着青灰色的城墙、顶楼和那一面面飘扬的旗帜,悠悠地道:“它见证了我们的祖先最辉煌的时代,也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结束啊……”
冯国胜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细一咀嚼便琢磨出,这是老大睹物动情,有感而发!而且很敏感的想到,老大这是在追忆前朝往事,忙接上道:“是啊,大哥,若非徽宗皇帝过于溺爱书画曲艺,不理国事,又有奸臣当道……哪怕提升一分警觉之心,哪有北金的南侵啊,以当时的我国的军力之强、将才之广,若大家同心协力,平了北金,拿下漠北,一战定天下,也就没有蒙古人后来的铁骑入关了。”
“宋人重文轻武,诗词之术盛行于街头巷尾,上至帝王,下至孩童,人人以此为乐,以此为荣,导致尚武之人日益缺乏,军队变成了养闲之所,毫无战斗力……这是一个血的教训啊!”朱云天说。
“不过,这亦是无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国家太强盛,生活太富足,难免会因饱暖而思淫欲,对外敌丧失警惕。”
以前他读书之时就常听老爸慨叹宋亡的原因,并非国力削弱,而恰恰是国家的发展过快,国力太强,生活富足文化昌盛之余,宋人起了自满之心。加上外敌入侵的意外原因,让大宋朝走上了灭亡的难逆之路。
当时他曾大感迷惑,明清两朝的灭亡都是因为实力下降、皇帝对国家失去控制而导致的,为什么宋朝却是因为国家发展过快来引来的亡国之祸?
历史教授老爸对他讲了一番独到的道理,当然,首先声称是一己之见,力求不误导儿子。他提到了在北金入侵之前的几个年份,据现存在的资料记载,宋朝的国库收入已经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峰,做为对比,后世的明清两朝也仅有在最发达的时候,屈指可数的几个年份勉强达到了宋时的这个指示。更令人吃惊的是,在宋朝经济最发达的年代,商业税竟然超出农业税,占据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结构再向一个近代商业社会的稚形转变,是一个国家发展极为关键的阶段。
宋代人富到什么程度,有史书上讲,当时即使很普通的一户人家,每个人都能备有好几套换用的衣服,对于当时的世界而言,这是很了不起的生活水平。而且宋代的军队招兵数量很大,但并非为了备战打仗,而是为了使得年轻男子有一份工作,不至于变成无业游民,生事惹乱。所以宋代实行的是募兵制,当兵是有丰厚的薪水可以拿的。在当时,这更是一个奇迹。
也就是说,北金入侵之前,宋朝处在一个资本主义萌芽即将产生的社会阶段,因为手工作坊大量的出现,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到城中去务工。同时,失业的人也增多了,政府便用募兵的方式,给予这些人一定的收入,以稳定社会的民心。显然这种社会结构大大超出了当时的欧洲中世纪,更非蒙古游牧民族可以比拟。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切,他没能完成让中国社会成功转型乃至奠定一个近代社会完整结构的重任,这是由他本人的忠君思维中皇权至上的局限性决定的。紧接着,不到几十年的时间,游牧民族对中原富裕文明的全面战争就开始了,加上宋朝准备不足,一向有重文轻武的观念,军队腐败严重,战斗力缺失,内有奸臣横行,君与臣之间无法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由此,宋朝的灭亡不仅是一种必然,更是一种文明的悲剧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