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突出事例是1954 年3 月25 日苏联政府就苏联和民主德国关系发
表声明之时。该声明宣布民主德国是一个主权国家。阿登纳竭尽全力驳斥这
一观点,并且努力争取美、英、法对联邦德国“单独代表权”的支持。他一
边出面反驳那些认为德国问题从此将会出现一个新局面的猜想,一边又强调
指出:“苏联声明丝毫没有能够驳倒这一事实,即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只有
一个德意志国家,这就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它今天仍然代表着这个从来没
有消亡过的国家”——更进一步,“只有联邦德国政府才有权代表另外一千
七百万德国人说话和行动。”
第三个突出事例是1955 年巴黎协定生效之时。阿登纳代表联邦政府宣布
自己获得主权。他强调:“长期以来,我们在不断赢得信任的基础上作出的
努力,今天已经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现实”,联邦德国已经以平等的地位成
为西方自由大家庭中的一员,结成了真正的伙伴关系,因此,只有联邦德国
拥有对整个德国的“单独代表权”。
“单独代表权”的问题成为整个阿登纳时代阿登纳与西方盟国交涉的重
要内容。他一再要求西方盟国确认这一点。
在1955 年12 月8 至10 日的波恩德国使节会上,威廉·格雷韦提出了
一个警告,即不要过分拘限于笼统的规则,而应在判断事实时保持灵活性。
但是,格雷韦的警告并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由于存在这么一个原则,也由
于联邦德国基本法里关于联邦德国是唯一合法政府的实际规定,联邦政府就
很难在东方政策上作出创造性的举动。正如在哈尔斯坦主义出台时外交部地
区司里有一批东方问题专家所担心的那样,东欧国家一生下来就带有同民主
德国保持关系的“天生缺陷”,该如何对待它们呢?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同德
国渊源很深,“哈尔斯坦主义”原则无疑是完全放弃了这些国家。同时,他
们提出,只同承认联邦政府是全德人民唯一合法代言人的国家打交道,必然
使联邦德国局限在一定的国际范围内,对国家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再有,阿
登纳强调要以实力政策、实力基础统一全德,局限性的发展与实力基础,实
力政策也相矛盾。因而,尽管哈尔斯坦主义解释了“在莫斯科出现两个德国
大使馆”的国际法问题,但是,它实际也将束缚联邦政府外交政策的手脚。
德苏建立后的十年是西德有关德国问题的政策的一个“不妥协的时期”。
阿登纳尽管与苏联建交,却并没有进一步发展与东方国家的关系。根据哈尔
斯坦主义的原则,阿登纳拒绝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
东方国家愿同联邦德国接近或建交的友好表示,并且在1957 年断绝了同南斯
拉夫的外交关系,理由是南斯拉夫承认了民主德国。1963 年,阿登纳政府又
以同一理由同古巴断绝了外交关系。
阿登纳是很为难的。他感受到1955 年日内瓦高级首脑会晤后东西方关系
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但是,他也不得不坚持他政策的延续性,这种政策从公
众舆论的反映来看是受到大多数人支持的。在阿登纳与苏联建交之后,当时
有人曾在德国的汉堡作过一次民意测验,要求回答对那些承认奥得一尼斯河
边界的人作何看法。结果是:56%的人认为,那些承认奥得—尼斯河边界的
人无权在汉堡作报告;57%的人认为,不能让这些人在电视中发表讲话; 68
%的人认为不能让他们在高等学校中任教。对德国公众来说,仍然孙须坚持
同东方仍不妥协。阿登纳如果突然改变政策,就得难保证能够得到公众的继
续支持。
应该说,德苏建交的意义是积极的,而哈尔斯坦主义的出台则是被动与
消极的反映,是阿登纳政策老化的开端。
第七章
振兴欧洲
通向统一欧洲的道路将是漫长而艰辛的。
——《阿登纳回忆录》(三)
“欧洲统一是我们时代的福音和希望。”
——让·莫内1954 年11 月9 日在辞去欧洲
煤钢联营高级机构主席时讲话
欧洲新制度的设想
我不认为欧洲的统一是一种空想。
——《阿登纳回忆录》(三)
1950 年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提议建立煤钢联营时,阿登纳率先响应了
他的号召。1952 年这一计划实现,缔结协定的六国一致同意,六国必须通过
扩大共同机构,继续为创建一个经济和政治结成一体的欧洲而努力。由于朝
鲜战争爆发,欧洲感到联合的紧迫,在美国支持下,关于欧洲联合的讨论一
时勃兴。人们积极地筹划欧洲防务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的方案。1954 年8 月,
法国国民议会否决了讨论达4 年之久的欧洲防务共同条约,使得欧洲统一运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