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国家和美国之间矛盾冲突在加大,西方国家的不团结再次给苏联以渗透
分裂的机会。在整个事件发生过程中,阿登纳曾多次向英法提出警告,但于
事无补;他向美国呼吁,美国也自行其事,不得不眼睁睁看着事态向不可收
拾的局面发展。
几乎是在同时,东方阵营里也出现裂痕。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执行松动
政策后,东欧国家都在酝酿着体制改革,进入1956 年,改革进一步发展,反
对苏联对东欧国家内政干涉。10 月,事变酿至高潮,在要求改革最强烈的波
兰和匈牙利甚至爆发了起义,苏联最后出动军队才把波匈骚乱镇压下去。西
方强烈抗议苏联出军,东方集团内部裂痕也暴露于世。
在如此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之下,德国问题自然黯然失色,谁也不愿在
这敏感的时刻再提此敏感的问题。苏伊士运河危机与波匈事件之后,东西方
集团均把主要精力投放在巩固各自阵营上。阿登纳在1956 年夏天曾经认为可
以根据联合国宪章第107 条来要求在全德举行公民表决,实现德国统一,并
为此于9 月给美英法苏四大国各递交了一份内容广泛的备忘录,重新阐明联
邦德国对重新统一德国的观点。但是,局势的发展使四大国再也无暇理会已
经稳定了的两个德国是分裂还是统一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阿登纳只好将
战略目标重点转向巩固西方联盟、促进东方演变上,即放在促进欧洲一体化
建设和支持北约的改革与扩大两个方面。他认为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中,北大
① 在美国支持下, 1955 年2 月土耳其和伊拉克在巴格达签订了土、伊互助合作和防御条约,即巴格达条
约,随后,英国、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分别加入,它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南亚条约组织一起,组成美
国对苏全球军事包围防御体系。埃及总统纳赛尔认为这个条约旨在分裂阿拉伯世界,使之屈从于西方,因
而强烈反对它。
西洋公约组织受到极大震动,出现了严重裂痕,必须尽力地——首先在尽可
能小的范围内一—弥补这一裂痕。
1956 年10 月31 日,欧洲盟军最高总司令格仑瑟将军来到波恩。阿登纳
对他再次谈起了他对雷福德计划的看法。阿登纳指出,在中东和东欧局势如
此动乱的情况下,减少美国在欧洲的驻军是完全不恰当的,当务之急是加强
西方的团结并增强北约的威慑力。在两大事件之后,阿登纳对美国撤军问题
仍然是很不放心,格仑瑟答应将阿登纳的意见转告艾森豪威尔总统。
11 月6 日,美国进行了总统选举,艾森豪威尔击败民主党候选人史蒂文
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总统选举后,乔治·米尼和洛夫斯通的话应验了,
美国对大西洋的政策开始出现变化。美国又开始重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
于11 月初正式宣布不再从欧洲撤军。
11 月30 日,阿登纳通过格仑瑟将军反应给文森豪威尔总统的意见得到
了反馈。艾森豪威尔给阿登纳回了一封信,告诉阿登纳他完全同意他的说法,
在西方阵营内部重新取得完全的统一目前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
时,北约组织各政府之间的政治协商,也应该取得更好的谅解。艾森豪威尔
在信中写道:“单靠协商的办法还不够,必须付诸行动。..期待我们在有
关北约组织范围内以外的事务上一直能够取得一致看法。”艾森豪威尔重新
表示对北约的重视以及对德国武装力量的重视令阿登纳感到新的希望。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即将主持12 月11 日召开的北约组织理事会会议,12
月8 日,阿登纳又给杜勒斯去信,直接陈述了他对北约和欧洲重要性的看法,
希望能在会前对杜勒斯的观点产生影响。
苏伊士运河事件和波匈事件算是给西方人敲了一下警钟,让他们感到联
盟团结的重要性,它带来了西方至少是表面上的团结。在12 月11 日至14
日召开的巴黎北约组织理事会会议上,“三贤人”①委员会的报告受到了普遍
欢迎,成员国十分热烈地讨论了在北约组织范围内如何在非军事领域里进行
改革和扩大合作,以及如何在大西洋共同体内部取得更大统一等问题。一系
列有利于巩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团结、统一和内部联合的实际建议被提
出,西方的坚强团结与统一似乎又充满了希望。
和平与安全的问题重新引起人们重视,但对于保障和平的方法,人们的
见解却是各有千秋——谁都不能否认德国的分裂是欧洲紧张局势的一面镜
子。因此,在1956 年夏秋的紧张事件过去之后,1956 年末和1957 年春天,
要在欧洲建立一个中立区以达到保证和平的计划又再次冒了出来。支持这一
观点的有美国参议员赫伯特·H·汉弗莱、威廉·F 诺兰以及英国工党的休·盖
茨克尔、安奈林·比万等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