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机会不大:接着又同各党派都分别进行了接触,更确信他在国会中将可能
得不到多数的支持。于是,他拒绝了组阁,又回到了科隆准备继续做他的科
隆王。
因为有这么一个插曲,很多人设想如果这位才能出众的政治领导人在那
时当上了政府总理,历史该发生何等深刻之变化:也许希特勒在取得政权、
并给德国和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之前,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但假设毕竟是假
设,阿登纳一直确信他当时决定的正确性,他十分肯定他说:“我没有机会,
看来我不会取得多少成就。”
还是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魏玛共和国的政治状况吧!这样或许可以明白
阿登纳当时拒绝组阁的原因。
自1918 年诞生起,这个年轻的共和国便是多灾多难。它的宪法虽然赋予
了各政党以充分的民主,可长期处于帝国政治制度下,又经历了战后政治、
经济、社会动荡的各党派却不能有效地适应这种自由的新制度。在帝国时期,
它们没有尝试过协调政策;战后,它们又不能学会相互容忍和相互妥协,因
而,充分的民主反使它们不能力就探索共同的政治目标走到一起。在这种憎
形下,政治上我们便看到魏玛政府大多数情况下的一般构成,即清一色的少
数派组成政府,政府在国会中不得不依靠大多数的容忍来取得支持。这种结
构是不稳定的,执政党的议会联盟稍有分歧便会破裂。魏玛共和国一任总理
平均只能干7 个月。在这样的情况下阿登纳拒绝组阁,自有其充分的道理。
在拒绝组阁的三年半之后,阿登纳在选举中以绝对的优势战胜对手,第
二次当选了每届任期十二年的科隆市市长。科隆市组织了盛大的典礼庆祝他
的连选连任。阿登纳泰然受之。当时他53 岁,他打算待这一届于满之后到
65 岁便退休回家伺弄他的花园,他十分热爱园艺。但始料未及,到1929 年,
一个新的动荡时期又开始了。
1929 年10 月24 日,这一天被西方国家称为“黑色的星期一”。美国纽
约华尔街突然出现了股市大滑坡,一下子造成全美的金融恐慌。美国金融恐
慌立刻波及靠美国道威斯计划帮助建立起来的德国金融体系,德国的财政状
况迅速恶化。经济萧条很快蔓延至西方所有国家:美国、德国、奥地利、英
国,以及依赖农产品出口和外贸的中欧、南美、大洋洲国家,最后是法国,
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大恐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以求自保。德国由于对英美
经济的依赖和它本身不能以关税壁垒自保的情形,处境十分不利。从1931
年5 月到7 月,德国国家银行的黄金储备减少了42%, 1932 年的工业生产
比1929 年危机前几乎下降了一半,破产的银行和工商企业达一万多家,失业
工人高达700 万,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一半。
经济的岌岌可危加剧了社会的动荡,魏玛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
迭,可是,无论是社会民主党的缪勒、天主教中央党的布鲁林,还是冯·巴
本和施莱彻尔将军组阁的政府,都无法克服尖锐的财政困难。魏玛共和国诞
生之初就背着重重的历史负担:虽然它对于帝国的灭亡毫无责任,却因继承
了威廉帝国的遗产而不得不承受履行帝国覆灭所留下来的凡尔赛条约的义
务,后者的许多强加性条款令德国人感到内心不服。于是,在这个经济、社
会的困难时期,民族问题又被提出来了。惯于煽动的希特勒很容易就把签定
令德国人受屈辱的凡尔赛和约的责任加在了魏玛共和国的身上。
像当时的许多人一样,阿登纳开始时不相信纳粹真的能够上得了台。作
为普鲁士议会的议长,他经常上柏林去,一般是一月一次。动荡时期他看到
纳粹分子经常“大打出手”,他也看到当时身居要职、肩负国家重任的政治
家们不去制止这些暴行。他很震惊地和柏林许多有影响的人谈过纳粹问题,
希望敲起警钟,但毫无作用。危机已迫在眼前,他感到“大家就像一只一动
不动地呆在毒蛇跟前的兔子一样,等着成为毒蛇的口中之食,毫无抵抗和麻
木不仁地看着悲剧演下去。”他建议魏玛政府采取一些强有力措施,比如有
效训练一支警察部队以维护社会治安,制止纳粹分子的野蛮行径,但没人响
应。他眼见魏玛政府的领导者拥有国家权力手段而不去使用,任由共和国被
纳粹侵蚀,民主被纳粹践踏。当他以旁观者眼睁睁看到魏玛共和国最终覆亡
在希特勒手中时,阿登纳深深地被刺痛了,他亲身感受到政治家的无能与庸
碌、民主的软弱在历史的危机关头的危险作用。他一生都谨记着这个教训。
1933 年1 月30 日,兴登堡总统任命希特勒组阁。当时阿登纳还担任着
普鲁士议会议长,普鲁士代表会议所拥有的某些权限令纳粹感到碍眼,纳粹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