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完善的传统作战方法的不利方面:一支不连贯的部队,沿着单一的道路以
线式队形缓慢行进,不能控制整个作战区域,因此不能迫使敌人迎战或在敌
人坚守阵地时进行机动迂回。然而,要等到法国革命才使战争突破墨守成规
的作战方式。随着兵员数量的增加和发动群众战争,法国革命的将军们不得
不把军队组成为师,以便于指挥。不过很快发现这种新编制仍有不妥之处,
因为随着师的数目逐渐增加,总司令要协调各师间的行动就很感困难。骑兵
和炮兵分别编入各师,所以便不可能集中使用它们的力量。督政府时期曾断
断续续地试行过一种较高一级的部队编制即军团,1800 年莫罗曾指挥过三个
军团,每个军团包括四个师,但是没有后备队。拿破仑从法国革命的实际经
验中以及从吉贝尔和布尔塞①的教导中引伸出自己的战略思想;但是在马伦
哥战役中他才最后确定了部队的编制:每个军团有两个或三个师,尽可能配
有少量的骑兵;大部分骑兵组成独立的兵种,炮兵后备队则直属最高统帅指
挥。执政府时期,这种组织运用到了全军。这些师和军团的力量仍然是不断
变化的。1805 年,一个军团包括二至四个师,总人数在一万四千人到四万人
之间;一个师由六个到十一个营组成,人数从五千六百人到九千人不等;一
个团包括一至三个营。次年,军队实行了较为正规的规定,每师有六千到八
千人,每团由两个营组成。
拿破仑的军事天才表现在使几个军团协同行动的能力。这种艺术在于部
署和指挥几个军团如何进军,以便能够控制整个作战区域,使敌军无从脱
身;同时,各个军团还得要保持相当近的距离,以便能够集中部队进行战斗。
军团的部署一般采取容易变化的梅花阵形。在向敌人开进时,随着某些军团
发现自己容易遭到突然袭击,战线就逐渐收缩。有时,如在艾劳①,军团在
确定朝一个较远的前进方向之后,就在战场上进行集结,以便就在前进中迂
回和包抄敌人。战役的总布局需要两个不同的战斗计划,它取决于拿破仑是
打算同一支单独的敌军部队作战,还是希望在几支敌军之间占领中心阵地,
如1796 年至1797 年在曼图亚周围的战斗,或者如在1813 年的情形那样。
无论如何,部署根据环境而变化,从未拘泥于一种方式,拿破仑的战略是一
种艺术,虽然也有一些原则,但在判断形势和作战实际中从不受这些原则的
拘束,从不损害他丰富的想象力。
胜利取决于拿破仑的当机立断与胆略,其次取决于部队风驰电掣般的行
动。突袭是取胜的重要因素,因此,它要求绝对保密。总是主要以骑兵为掩
护的军队只要有可能就利用河流、山脉作为行军的天然屏障,虽然隐蔽自
己、迷惑敌人是很重要的,但发现敌人的行动也同样是很必要的:掩护部队
和情报机构就起了作用,情报机构利用外交官,各色各样的特务(或许应该
包括神秘的基尔曼斯埃格伯爵夫人在内),尤其是利用间谍,象臭名昭著的
舒尔迈斯特这样的人,很乐意一仆事二主,两边讨好。一旦部队沿行军路线
前进,拿破仑就不再很重视与法国相连接的交通线了,因为他总是期望战役
在短时间内结束。另一方面,作战路线却是他严重关注的事,不惜一切代价
加以保护。这些路线是连接部队与后方指挥部所在要塞之间的道路,指挥部
所在地随着部队的前进而推进。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小分队守卫各驿站驿
路,保持部队和法国的联系。因而,在拿破仑看来,要塞的作用很大,它们
既是作战基地,又可据守河流和山口,可用来作桥头堡并掩护部队。然而,
要塞没有起到在革命前的战略中那样重大的作用。在纯以迫使敌人决战和歼
灭敌人为目标的战役中,要塞本身从来不是战役的目标。
在战场上,拿破仑力求迫使敌人全线作战以耗尽其后备力量。这一任务
要用最少的兵力来完成,以便完整地保有一支密集的突击部队;然后,他就
用步兵和大炮的火力对准威胁敌人的侧翼和退却路线,从而挫伤敌军的士
气。最后,当拿破仑认为敌人已被大大地削弱时,他就投入生力军,击溃敌
人,并无情地追击溃败的敌人。这种追击是拿破仑战争的最新颖的特点,只
有少量军队的弗里德里希二世从来也不敢下令这样追击的。拿破仑指挥战斗
确是无与伦比的,但他并没有改变基层单位的战术,这是他从未论及的一个
题目。在原则上,部队的基层单位仍遵循1791 年的操典:师以旅为单位组
成两道防线,一个团在前面展开,另一个团则成密集的纵队队形。但是,事
实上,大革命时期的军队部署方法仍然保持未变:步兵往前面派出一群精心
挑选的散兵,他们在地形的掩护下前进;第一线的步兵逐次跟进,通常以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