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教科书,而视神甫只是政府的一个雇员。敌视知识的浪漫主义的影响,把
一些与托马斯主义①毫不相干的并且对教义具有危险性的因素引进了天主教
思想。即使博纳尔和德·梅斯特也不能完全摆脱这种倾向的影响;夏托勃里
昂的审美的和情感的天主教主义形成了一个教派,而拉芒内企图用常识和世
人的普遍同意来论证基督教教义的真理时,便不自觉地为以后的一次大分裂
打下了基础。虽然如此,仍然有一些相当重要的人物通过这些不同的途径皈
依了天主教。若干德意志浪漫主义者改信天主教曾经轰动一时;在罗马,有
一群德意志艺术家对文艺复兴前艺术家的作品发生兴趣,倾向于追摹当时的
表现方式,被称为“拿撒勒派”①;他们的领袖人物奥韦尔贝克在1813 年信
了天主教。在德意志和英格兰,新教也在重新扩大影响。施莱尔马歇此时已
成为堆称模范的牧师;费希特,尤其是谢林,日益迁就传统的基督教义。循
道教派虽然在1812 年发生了一次新的分裂,仍然颇为流行;同一年浸礼会派
却建立起统一的组织,也同样流行一时;非英国国教信徒自称拥有两百万人
之多。
在各传统的宗教以外,神秘主义继续在泛滥。圣马丹在1803 年已去世,
但有如当年安托万·德·拉·萨尔②一样,也后继有人,其门徒尚在,如阿扎
① 托马斯主义是托马斯·阿奎那(1226—1274 年)的哲学和神学体系,主张信仰高于理智,教权高于政权。
托马斯主义成为天主教会的官方哲学。——译者
① 拿撒勒在巴勒斯坦北部,传说是耶稣的故乡,因此犹太人称早期基督教徒为拿撒勒人。此处指在文艺复
兴最有名的大师出现之前的,力图重振中世纪的宗教艺术的艺术家。——译者
② 安托万·德·拉·萨尔(生于约1388 年,死于1462 年以后)著有传记体小说《圣德莱的小约翰》(约
伊思和后来任教档案专科学校的让斯。神秘主义的中心仍然是里昂和阿尔萨
斯。在里昂,印刷商巴朗什正在冥思苦想要通过神秘的直觉而连续性地解释
教条;在阿尔萨斯,奥贝兰牧师(直到他1806 年逝世为止)、蒂尔克海姆男
爵、萨尔斯曼和莱载-马内西亚郡守等都或多或少陷入了迷妄论。有些冥想趋
向于多神的信仰调和论,或者以观察数字的魔力而延续犹太人的秘教③;在
1805 年以后,法布尔·道利维就是这样从观念论转到神智学,而在1813 年
出版了《毕达哥拉斯①的金玉诗篇》。在德意志,自1803 年以来在卡尔斯鲁
厄任教授的容-施蒂林始终是神秘主义的权威,而与巴德尔名望相埒;有如法
国的贝加斯,容-施蒂林也沉溺于千年至福说②,拿破仑则正好被他们视为“基
督之敌”。德意志这股思潮和法国的思潮在阿尔萨斯合流起来,克吕德内夫
人就是在阿尔萨斯初入此道,得识奥秘的。她在结识容-施蒂林之后,在阿尔
萨斯会见了奥贝兰,又在圣马丽亚-欧米纳会见了方丹牧师;不久以后,她又
出现在日内瓦,1813 年她被日内瓦驱逐出境。她把她的一些冥想告知了德·斯
塔埃尔夫人;这时斯塔埃尔夫人已在请奥古斯特·施勒格尔为她朗读圣马丹
的著作,并已接待过文学家扎哈里亚斯·维尔纳,此人已成迷途难返的神秘
主义者,后来终于改信了天主教并当了神甫。德·斯塔埃尔夫人在不甘落后
的冲动之下,也钻研起《以耶稣基督为师》③和居荣夫人的著作。在俄国一如
既往,各种神秘主义的流派流传甚广;当时在贵族社会中最为时髦者是所谓
“心灵基督徒”派;已被哥利津和柯谢列夫讲道入迷的亚历山大在1812 年开
始攻读《圣经》,深思索求经义真谛,因而自认行将成为克吕德内夫人所预
言的救世的白衣天使。
* * *
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里,浪漫主义运动成为革新和鼓动的巨大源泉。由于
德意志为浪漫主义创立了哲学并几乎完整地接受了它,德意志认为浪漫主义
是自己天才的产物;其实浪漫主义运动是激荡整个西欧的思潮,它得力于卢
梭的学说非常之大已无庸置疑。德意志的浪漫主义者对他们的形而上学总是
含糊其辞。海得尔堡集团主要是偏向于探索过去,他们之中有几个人把艺术
用来为旧制度和日耳曼主义辩护;不久又出现了第三代的浪漫主义者,他们
只想以民族情绪的代言人自居。从浪漫主义首倡者的有说教意义的活动中,
他们所保留的主要是对美学规律的轻视和对创造性狂想的辩护。在所有国度
里,浪漫主义学派的重要主题之一是激情的宿命论,歌德在1809 年出版的《亲
和力》小说中或许还没有公然背弃这种宿命论,但是他终于谴责了德意志浪
漫派在文学创作中的自以为是和放肆,并同他们分道扬镳。如果不把克莱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