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士大夫们不是愚蠢,而是聪明过了头,我虽然不喜欢儒家思想,但要说到对它的了解,即使是天下少有的鸿儒也未必比得上。儒家思想并不能迅速强国,但为什么千年来一直占据了统治地位呢?我小时候以为,这是由于历朝皇帝希望借此愚民,以降低自己统治天下的难度,但是后来我却发现根本不是这样,要说主张愚民,最厉害的其实是法家思想,他们完全从功利出发,将人看成是机械中的零件,所以也最不愿意百姓有自己的思想,因为那样一来他们就不会甘当零件了。当初秦国虽然强于六国,但文化上始终落后一大截,就是明证。”,说到这里赵抗停了一会,似乎是在整理思路
第五百三十九章 多层次统治模式(上)
只过了片刻,赵抗便睁开了刚刚闭上的眼睛,他问了赵训一个问题,“其实,儒家之所以后来居上,彻底统治了中国。一是因为皇帝喜欢礼法下唯我独尊的虚荣;二是因为儒家势力在这么多年里越来越强大,其实早在‘罢黜百家’之前许多年,儒家至少在人数上早就是毫无疑问的第一,你知道为什么吗?”
“细想一下似乎还真是这样,明明当时儒家根本不受各国君主欢迎,那些战国名人一开始却大都选择了学儒,直到后来碰了壁才开始走上他们自己的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赵训也有些纳闷了,却没意识到他在潜意识里已经承认了赵抗一直以来宣传的“儒家弱国论”。
赵抗对赵训的表现很满意,一个完全没受过传统思想影响的新生代难以在大宋的帝位上坐稳,而若固执于传统而拘泥不化,那情况就更加糟糕。很幸运,赵训并不属于这两种人,也不枉费赵抗对他的期待。赵抗眼中的喜色只维持了短短一瞬,快得连赵训都根本没有注意到,而赵抗便接着刚才的话题谈了下去,“那是因为儒家思想虽然不利于国家富强,但对个人来说,却毫无疑问是最好的行动指南。你不妨留意一下,只要一个人本身不是太笨,他若能完全按照儒家的那一系列要求来做人,可以肯定一定混得很好。这也是儒家思想最厉害的一点,它在如何处理好社会关系方面,没有任何一种其他思想可以与之匹敌。也即是说,儒者很容易令各个方面满意,所以大一统的模式无疑对他们是最有利的,因为这样一来儒者最大的弱项就可以得到回避,那就是大多不擅做事”
“的确是这样,在直辖模式下,地方官干得好不如上司印象好,所以做人远比做事重要。而在自治模式下,地方主官工作成绩的好坏直接与他的利益挂钩,他们便必然不会再养闲人。做人做得再好,做事不行的话,在自治模式下也只能失业。由于儒者将七八成的精力都花在了社交上,其本职工作自然很难做好,他的上司就算再怎么对他有好感,也很难容忍这样损害自己利益的下属存在了。”,赵训终于理解了赵抗刚才所说的要领,他不得不承认赵抗的想法是正确的,“所以,如果是地方自治的话,那么功利思想必然抬头,这对强调做人的儒家是很不利的,难怪他们一直要推崇大一统郡县直辖制了。”。说到这里,赵训却突然想到儒生在做事方面也不是一无是处,有些领域做人和做事这两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交集,比如外交。但由于赵训现在还是小心翼翼,一直坚持“多听少说”的原则,这个想法他并没有对赵抗说出来
“我一直都很看好你,果然是正确的。”,赵抗听了一会,终于明显表现出了满意的神情,“当初李斯提出郡县制的确是时代的进步,中央集权制相比分封制度来说可以集中更多的资源干大事,比如长城、大运河之类的工程,在夏商周是根本无法想象的。而在秦代,中国的地盘还很有限,连岭南都远未开发,还有大片的土地仍在当地土人手中,在国家不大的情况下,中央集权的缺点并不明显,而优势则更加突出。至于秦朝二代而亡,那是因为别的原因,纯属巧合罢了,郡县制的模式对当时的秦朝还是很合适的。但是后来中国的地盘又大了很多,这个制度就明显不那么合适了。大一统时期最强盛的两个王朝——汉代和唐代,都不是纯粹的大一统集权制度,汉代是郡县结合分封制,还有大量处于事实自治下的豪强庄园,而唐代则有大量藩镇自治的存在。与此对比,那些单纯采用大一统郡县直辖制度的,要么是短命的王朝,要么就像当年的大宋一样,连燕云地区都拿不回来,因为大一统郡县直辖之下,离中枢越远的地区,统治成本越是上升得厉害,所以皇朝便缺乏扩张的动力,因为经济上根本是得不偿失啊!而那少数对外战争的理由,则只剩下地缘安全需要,以及可笑的帝王之怒了”
赵训陷入了沉思,而赵抗的发言仍在继续,“另外还有一点你注意到了没有?那就是实行分封制度的王朝其延续时间要比大一统皇朝长得多,夏朝、商朝都有六百年,而周朝更是持续了八百多年;而在大一统王朝中,兼容了一些地方自治因素的汉唐(顺便提一下,其实清代也是,所以即使清代的很多国策都是问题一大堆,依然在内部民族阶级矛盾尖锐,而列强又咄咄逼人的艰难处境之下,还愣是坚持了那么多年。),无疑又比单纯采用郡县直辖制的其他王朝长命得多。”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