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极权主义的起源_[美]汉娜‧鄂兰【完结】(81)

  乙 种族结合取代国家扩张

  在拿破仑打败那老式的普鲁士军队之前,德国的“种族思想”尚未拓展开来。它的兴起不是由于贵族阶层及其代言人之力,而毋宁是由于普鲁士的爱国志士及政治的浪漫主义。在法国,“种族思想”发展成内战,成为分离国家统一的利器。然而,德国的情形正好相反;统一国家、抵御外侮,才是德国“种族思想”兴起的最主要因素。“种族思想”的倡导者绝不会跨越国界,取得外国的联盟;相反的,他们一心一意想唤醒其民族,使之觉悟到其共同的根源。这当然摒弃了贵族阶级及其有名的大同主义(cosmopolitism)——毕竟,普鲁士的贵族阶级是比欧洲其他各国的贵族,更少有大同思想的色彩;因此,德国的贵族阶级已摒弃那奠基于孤芳自赏的阶级之上的“种族思想”。

  长久以来,统一德国的希望,就一再遭受挫折,而德国的“种族思想”也与这种遭挫折的统一希望相伴随。在“种族思想”刚兴起的阶段里,国家民族的情感也正普遍弥漫开来,致使我们很难辨认“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两者之间的不同。那不具有破坏性的国家民族情愫,往往借着今日我们所了解的种族主义的语汇来表达自身;因此,有些历史学家时常把德国的种族主义视之为德国民族主义的特殊语言,并且混淆了德国“纳粹主义”(Nazism)与 “民族主义”,由于这种混淆的误解,致使他们低估了希特勒的宣传技俩所禀赋的魅力。直至一八七○年,德国的统一具体实现,德国的种族主义与帝国主义发展圆熟之后,德国民族主义的特殊情况才为之改变。然而,德国“种族思想”旧有的特性,尚有许多不因为这种改变而消失。

  始自腓特烈二世,普鲁士贵族均感觉到他们的利益与绝对专制政体的立场,紧密相关联;他们冀望能被国人认为是国家整体的合法代表。普鲁士改革时期(特别是从一八○八年至一八二二年这短短的几年之间),资产阶级正蓬勃生长,企图取代政府;然而普鲁士贵族对于此种现象,并不忧虑惧怕,他们甚至也无惧于王室与中产阶级之间的利害攸关。直到一八○九年为止,普鲁士君主依旧是一国之内的大地主,不论改革者提出如何剧烈的改革方案,他仍然稳居全国的首位。在这种情况之下,“种族思想”只能在贵族阶层之外的畛域里发展,也因此遂成为民族主义者的锐利武器。这些民族主义者冀望统一所有日耳曼语系的民族,也坚信所有民族均出自于同一根源的“种族思想”,他们否定普鲁士贵族具有独一的统治权;由这种意义观之,他们是自由主义的信奉者。此种同一根源之说,一旦以平常的语言界定,那么我们便难说它是一种“种族思想”。

  自一八一四年以后,德国的民族主义者才以“血缘关系”,“家族联系”、“部族结合”,以及“清纯根源”来名状此种“同一根源”的学理。这些定义名词竟然同时出现于葛瑞斯(Josef Goerres)、及民族主义的自由学派者如杨翰(F.L.Jahn)、亚恩特(Ernst Moritz Arndt)的著作中,这种情况证明了鼓动德国人民的民族情愫是注定失败的。由于激励人民的民族情愫遭受挫折,由于缺乏共同的历史记忆,也由于德国人民对于将来的共同命运漠然不关心,自然主义遂散发其魅力。它诉诸于部族本能,好似它可以取代那将会成为法国民族的荣耀权力的整体世界。有些人希望以民族统一的“意识形态”来取代政治上的国籍,他们遂创造出历史有机理论:认为“每一个种族是彼此分隔的,但自成一圆满的整体”。而那挫败的民族主义,使得亚恩特宣称:德国——显然它最后发展成一有机结合体——很幸运地能成为一纯净、血缘清澈的“纯正民族”。

  以有机的自然主义来定义“民族”这项名词——亦既“有机论自然主义”的“民族”定义——是德国的“意识形态”及其“历史主义”的特色。德国的“意识形态”与“历史主义”毕竟不是一确定的种族主义,因为;尊奉此意识形态与历史主义的人,以“种族”语汇论述事物时,依旧持着真正民族主义的核心基础——所有民族一律平等。杨翰在比较民族的律法与动物的法则时,坚信:民族繁复多样,也唯有繁复多样,人类才可能被了解。亚恩特后来极度同情波兰与意大利人的国家解放运动,而如此宣称:“那些企图统治与征服异类民族的人,应该受诅咒。”德国民族的情感如果不是源自于国家的统一发展,而只是一种反抗异族统治所得来的成果,那么,民族的学理仅只具有消极的性格。种族主义注定会在其民族的四周砌造一道墙垣,同时,它的作用足以取代任何疆界,也无法以地理形势与历史传统加以界定。

  在法国贵族阶层早期揭示的“种族思想”形式里, “种族思想”是做为内部挑拨离间的工具,也是造成内战的武器。法国贵族失去政治上的重要地位时,这件武器的锋芒曾一度被销锉;如果第三共和的政敌不再加以磨砺,则它将变得钝而无用。与此相反,德国的种族学理,则不仅是内部民族统一的武器,也是国与国之间交战的锐利武器。透视德国民族统一的成就,则可理解历史的有机学理;假若近代的帝国主义策划者,不愿意复苏这种学理,那么它将毫无意义,但他们为了用民族主义的尊严来遮掩他们那丑恶的脸孔,以及诉诸民众,而复苏它。然而,就德国种族主义的根源而论,这种情况并不为真,德国的种族主义纵使远离政治景象,却会更强烈地含摄后来的政治意识形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