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_郑浪平【完结】(131)

  [3] 试想当时日本政府的陆相板垣征四郎,只有师团长经历而已,如何敢压制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或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田俊六大将的建议?

  [4] 冈村宁次指挥之“南路”日军(沿长江而上)又分为南岸、北岸两股,宜稍注意而不要与“北路”(沿大别山攻击)的日军混为一谈。

  [5] 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当时中国军队,十之八九的作战装备只有步枪与手榴弹等轻武器,根本没有任何对付化学战的防护装备。面对毒气攻击,唯一的办法是以毛巾泡水,掩住口鼻,这种做法当然不能抵挡日军的化武攻击,因此每当日军以毒气攻击华军之时,战场状况是极其悲惨的,常常整个阵地就成为了尸骨堆积场。

  [6] 当时中国所有的本钱,都已放在购置军火上,枪甚至比人重要,士兵勉强有饭吃而已,根本谈不上营养,在野战部队中,医药几乎等于没有(除了“红药水“以外),在这种几乎无法想像之艰苦状况下,中国的守军,生病、发烧、呻吟,却又没有医药的照顾,但他们仍然在每场战斗中,尽力地保卫自己的国土。

  [7] 以侵略中国之“成果“与野心而论,苏联(继承帝俄)是最在行了,尚无能出其右者。

  [8] 胡宗南所留下的战线缺口,造成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愤怒与震惊,因为这样会立刻危及武汉的安全,但是胡宗南有蒋介石做为“后台“,李宗仁也拿他无可奈何。

  [9] 此时已经没有德国军事顾问的协助,而是中国的军方领袖,首次单独指挥与调派大军,在如此宽广的战线上作战。

  [10]当时世界各国若是领土与军力已经损失至此,照例都是投降,而到海外再组织流亡政府,只有中国是打到底。

  第二十六章、切断中国对外通路

  整个中日战争中,一个胜负关键所在,就是中国是否能及早打通遭到日本以及盟国苏联切断的国际通路。由于同盟国反攻缅甸、打通西南对外通路的计划,一再遭到英国反复的拖延,中国就始终无法得到应有的援助,以装备华军成为可以在战场上主动攻击日军的劲旅。即使如此,中国仍选择苦撑到底、牺牲一切也不屈服的继续抗战,可是在得到最后胜利的同时,也耗尽了国家一切的元气。中国在战后没有足够的实力争取到战胜国应有的权利与光荣,因而遭到最可怕的出卖,都与她在战时无法得到应有的援助,有着直接而且重要的关系。

  在武汉会战之后,中日两国的作战,陷进了战略僵持的局势,双方既然无法在战场上分出输赢,那么两国最后决定性胜负的关键,就转移到战略资源运输通路的争夺上了。谁要是能先截断对方供应战略资源的通路,谁就是战争最后的赢家。因此日本决定要尽一切的力量,来切断中国的对外通路,只有如此,中国才有可能失去继续作战的能力。因此日本的战略目标,一是深入中南半岛与印度洋,切断中国西南方的对外通路;二是与苏俄(日本原来的世仇)完成了一个利益交换的协定,让斯大林(所谓反法西斯同盟国中的一员)自动配合日本切断中国经新疆通中亚的西北通路。

  26.1 对外通路决定战争的胜负关键

  在抗日战争的时期,中国仍是一个全方位落后的弱国,特别是在中国西南的抗战后方基地,根本没有作战所必需的工业结构与能源供应。因此,中国需要从外国输入维持作战的必要资源,最主要的是石油、军火原料与各种零件的进口,这是支撑中国继续武力抗日的基本条件。若这个供应线一旦被完全的切断,中国就无法继续抵抗日本了。

  同样的,日本本国的战争资源也非常有限,其作战成败关键,亦在于维持物资供应路线的通畅,以输送石油、钢铁、橡胶,与各种金属等战略物资回到本土。根据史料的分析,当西方国家终于在一九四一年,决定停止对日出售这些原料之后,日本除了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外,已别无选择。后来以中国为基地的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开始有效的威胁到日本从南洋到本土间战略资源的海上通路之后,日本只有再孤注一掷地发动“一号作战计划”(Operation Ichi-Go),企图消灭中国华南的空军基地,以确保日本通往南阳航道的安全[1]。

  其实,在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岂只中、日如此,德国、英国、苏联,也全都一样:作战国若无法维持战争资源进口路线的畅通,战争就不可能持续下去了,当德国被迫放弃所占领的东欧油田之后,纳粹武力的失败,就是必然之结果。英国与苏联全是靠美国提供的作战资源才能打下去,因此盟国维护大西洋与北冰洋航运畅通的防潜作战,实际上是同盟国在欧洲作战胜负的关键所在。

  26.2 日本进攻广东

  日军在一九三八年四月到六月间的徐州会战扑空之后,日本大本营在惊怒交加,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就匆促决定改变日军对华之速战速决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一反过去日本对华战争中,尽可能将事变控制为局部性作战之战略布局。在六月十五日,日大本营会议断然决定,发动日军的汉口攻略计划,准备深入中国的武汉地区作战。

  日军汉口攻略的主要战略目的,是要攻占中国在武汉的作战指挥中心(当时国民政府的军事指挥中心,军委会设在武汉,而当时举国一致的口号是发挥武汉抗日精神),并大量歼灭中国的野战军,以迫使国民政府最后退守西部边区,因而退化成为一个失去战力的地方性政权。日方估计,武汉作战完成之后,一方面国民政府很可能向日本政府乞和,二方面就是日本可以更方便在中国的精华区,另外扶植与操纵傀儡政府,达成日本“以战养战”的新战略。日本政府亦认为,要想迫使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完全向日本屈服,至少还要实际上切断中国所有外源输入的信道,特别是截断来自西方国家的军备进口才行。因此日本大本营在决定日军进攻武汉的同时,也计划在适当的时机,攻略华南的广东,以切断中国当时最急需的国外军火与民生必需品之进口。因为在上海沦陷之后,中国最为重要的军火与民生必需品,多数是从香港与广州的港口转运到内地与前线。日军在徐州会战之时,已经发现,中国军队战力复原的速度超过日方预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在国际军火市场中,买进了大量的装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